来自 军事 2020-07-03 15:16 的文章
俄驻华使馆微博纪念占领海参崴160周年 胡锡进回应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昨天发了一条中文微博,庆祝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周年。微博还注明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文含义:统治东方。该微博引起很多中国网友的反感,认为它是对中国公众情感的冒犯。
中国人、尤其是东北人传统上管符拉迪沃斯托克叫海参崴,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上,这座城市的名字一直标注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方曾希望中方把海参崴这几个字拿掉,中方没有同意。
众所周知,海参崴等中国领土是在1860年签署的《北京条约》中割让给沙皇俄国的,沙皇俄国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土地最多的国家。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今天在黑龙江黑河市,还有一个瑷珲历史陈列馆,里面展示着当年沙俄侵占江东六十四屯的惨烈场景,那段历史永远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
老胡反对俄罗斯使馆发这个微博,这是我的基本态度。关于那段历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痛苦的记忆之一,我认为俄罗斯使馆在中国社交媒体上这样写不是对中国公众尊重的一种表现,而这种表现与该使馆增进中俄两国民间友好的使命之一不相符合。
除了这个基本态度,我还要借这个机会打开中国互联网上围绕那段历史的心结,说一些大实话。
首先,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城市所在的那些土地都是中国的故土,但他们今天已经是俄罗斯的领土。对这个事实,我们中国人需要接受。无论我们对那些故土有多少感情,中国作为国际法的维护者都不能表达我们有意在未来收回那片故土的任何官方意愿。
不改变领土现状是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的基石性原则。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热爱自己的国土,无论它在历史上是什么机缘、通过什么方式得来的。领土的旧账可以通过文学和历史记述,但是不能轻易拿到外交场合中摊开,否则它一定会演变成国家之间的对立乃至仇恨,而人为改变领土现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意味着战争。
中国在失去海参崴的那些日子里太积贫积弱了,那是一段国耻。然而毕竟过去一百几十年了,无论是今天的中国人还是今天的俄罗斯人,都无法对那一段历史负责。今天的世界地图与一百几十年前的世界地图相比,很多地方已经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如果把旧账一页一页地翻回去,那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
老胡作为活在当下的一名中国人,说实话,我最大的意愿就是中国的领土维持现状。我不希望我活在的中国失去一寸土地,我也不希望它开疆拓土。因为我知道,无论是中国缩小还是扩大的过程都将是动荡的,甚至是血雨腥风的。
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既足够大,也一寸不多余。我最希望的是,我和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们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一生都在和平安宁中度过,他们的个人幸福与这个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同样重要。
我怀念故土,就像很多中国人一样,但我不认为这样的怀念可以变成推动国家奉行旨在收回故土政策的激进意识形态。一旦出现这样失控的民族主义,它决不会被世界接纳,而且它指向的决不是中国人民的福祉。
说完这些,我要再说说俄罗斯使馆。我不知道最初他们发这个微博是计划好了要冲击一下中国互联网上一些人的“恢复国土论”,还是一个庆祝城市周年的无意之举。但无论如何,效果都不好。中国人的故土情结不可能被俄使馆的文宣冲淡,如果想宣传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促进旅游等,这样做尤其适得其反。
俄方尊重中国人对故土的记忆,中国人尊重早已形成的中俄领土现状,这是中俄友好相处的应有态度。实际上,这些年两国官方和主流社会就是这样做的。中国的地图上一直同时标注着那些城市的旧名,黑河有那样的纪念馆,而该市与俄方交往非常密切,体现的就是这种相互尊重。
接下来老胡还要说,中俄穿过历史烟云,今天已经彼此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伙伴。两国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两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实现了背靠背的依托,它是两国各自全球外交的基石,对各自的国家利益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美国最希望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离间中俄关系,他们做梦都希望中俄两国突然反目成仇,那对华盛顿来说无异于从天上掉下来的世纪礼物。
我相信,无论俄罗斯社会还是中国社会都具有我上面所说的战略清醒。我注意到,中国互联网上不时有翻中俄之间领土旧账的言论,它们除了与国人的故土情结有关,也有一部分是故意的。两种情况混杂在一起,形成非常敏感的网上舆论涟漪。
关于故土情结,我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但我必须提醒大家注意,中国的崇美公知力量每一次都会在各种煽动仇俄的舆情中扮演活跃角色。他们会拿着放大镜寻找俄罗斯对中国的不友好,极力把中俄之间正常的利益摩擦和不到位的协调解读为战略互疑的表现,以向公众证明俄罗斯“是中国最阴险的对手”。
在俄罗斯也有反过来宣扬仇中的势力,因此维系中俄战略关系是两国社会共同的使命。中国和俄罗斯的爱国者都应该给两国友好添砖加瓦,而不给那些想破坏两国关系的人创造机会。老胡在此向两国社会同时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