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绘就科技扶贫大格局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柞水木耳火了。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柞水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
“总书记的点赞,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内的科技扶贫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实实在在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振奋地说。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科技部定点扶贫县柞水县的真实写照。小木耳在科技的加持下,逐渐变成了大产业。味鲜、个大、肉厚……李玉团队选育的黑木耳、玉木耳在柞水百姓脱贫致富中发挥了硬核作用。
科技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扶贫行动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6年确定的十大扶贫行动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党组牢牢把握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方略,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创新部际协调、东西部科技扶贫协作、“四级联动”三项机制,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扶贫大格局。我国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全国科技系统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实施3.76万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
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主阵地
李玉,是我国食药用菌研究领域唯一的院士。长春和柞水远隔2102公里,李玉团队的木耳为何能在柞水喜获丰收?
这背后有一个科技扶贫的动人故事。2017年,由科技部牵线,李玉团队奔赴柞水县开启科技扶贫行动。
“科技扶贫能够在柞水县等地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主阵地。”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柞水,科技部累计实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项目28个,投入7050万元,引进各类科技人才380余名,组织培训扶贫干部、贫困群众3000多人次。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76万项,引领了扶贫产业快速发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重点专项投入6600余万元,推动秦巴山片区等贫困地区水产养殖、木耳及珍稀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黄连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重庆市石柱县黄连产业综合产值达3.6亿元,种植户户均收入4.6万元。
新疆洛浦县整合6000多万元扶贫资金,建成和田地区最大的良种鸽繁育基地,吸纳193名贫困群众就业,带动790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
全国科技系统累计推广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粉垄耕作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5万余项,为贫困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攻坚生力军
2015年,60岁的科技特派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澜沧县,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他长期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驻村扶贫,是第一个把院士工作站建在最基层村民小组的科技特派员。
他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被当地群众称为“农民院士”。
目前,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已在澜沧贫困山区推广上万亩,冬季马铃薯已在云南全省推广500多万亩。
“科技扶贫,让我们把‘冬闲田’变成了‘效益田’,在澜沧拓展出了一个冬季马铃薯产业。”朱有勇说。
2019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基本实现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他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先后涌现出了李玉、赵亚夫、姚建民、吕秀兰、朱有勇等先进典型。
2014年以来,中央财政又累计投入21.4亿元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向中西部省份1118个“三区”县选派了12万余名科技人才,重点面向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户等培养了2万余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为贫困地区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工作队。
打造创新驱动精准脱贫的示范田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井冈山脱贫攻坚工作指出,“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
如何实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科技部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把定点扶贫县打造为创新驱动精准脱贫示范田,选送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挂职干部和科技人才,实施了一批接地气效果好的科技项目,建立了一批示范优带动强的创新创业载体,做响了一批有特色可持续的扶贫产业。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科技部在5个定点扶贫县累计投入资金和引进帮扶资金11亿余元。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科技助力经济2020”专项等项目250余项,累计投入资金2.19亿元,引进帮扶资金约8.45亿元,选育近200个新品种,开发产业关键技术100多项,有力提升了定点扶贫县产业发展科技水平。
在5个定点扶贫县,科技部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协同创新分中心、科技示范基地、产业示范园、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30多个,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扶贫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截至2018年,科技部先后向定点扶贫县井冈山选派了30届科技扶贫团65名扶贫干部,集中扶持了35个重点贫困村,累计支持各类项目338个,投入项目资金3.45亿元。
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市在国家贫困县中率先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初的21.5%下降到2019年的0.055%,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600元增长到10205元。
科技部5个定点扶贫县全部提前摘帽,其中井冈山市在全国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把习近平总书记“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变成了美好现实。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
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科技扶贫“贵”在精准、“重”在产业、“根”在创新、“要”在合唱、“恒”在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精准脱贫之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科技将播撒更多的种子,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