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代表:让老百姓致富,是“农字号”科特派最该做的丨他们从脱贫攻坚战场归来①
编者按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很多人征衣未解又跨鞍。刚从脱贫攻坚战场上归来的科技特派员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在过往支撑脱贫攻坚中发生了哪些动人故事,对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又有哪些规划和建议?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陈瑜
从云南普洱澜沧回到昆明,刚刚领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章和奖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技特派员朱有勇3月3日又赶赴北京,认真履职,全心投入,参加全国两会。
朱有勇院士在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带头示范种冬季马铃薯,把农闲田变成“生财田”。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更是实现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澜沧科技扶贫的基础上,我们准备推进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进一步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朱有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朱有勇所说的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隅,蝶舞蜂忙,354亩连片的冬早马铃薯正值盛花期。“现在是我们蒿枝坝最好瞧的季节!”38岁的拉祜族村民组长刘扎丕说。
朱有勇院士在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带头示范种冬季马铃薯,把农闲田变成“生财田”。图为朱有勇院士在查看收获的马铃薯。
去年底,除了自家7亩地,刘扎丕还流转了8亩地,全部种上马铃薯。“以前全年只种一季玉米,带吃带作饲料,几乎没有现金收入。朱院士带着云南农大的专家、教授,挥着锄头手把手教我们用覆膜、滴灌和单垄双行技术,种反季节马铃薯,种子、化肥全免费。我自己还上了养殖培训班,每年能养20至30头大肥猪。”刘扎丕说,朱院士引进的“丽薯6号”薯种抗病、个大、芽眼少,亩产可超过3吨,好吃也好卖。预计4月份就可采挖,仅马铃薯一项就有10万元左右的纯收入,今年他准备买辆轿车。
朱有勇院士在澜沧县蒿枝坝村冬闲田里给少数民族群众讲解马铃薯种植技术。
与刘扎丕一样,记者找到显毅杰时,他正在竹塘乡慕乃村自家林下三七地边忙着接水管。思茅松林间,一垄垄三七长势茁壮匀净。“现在是旱季,三七苗不能缺水。朱院士教我们注重水分调控,旱季用滴灌,省水保湿;雨季要给三七‘宝宝’打‘伞’。”显毅杰说,2019年,下决心种了50亩,虽然辛苦,但心里很甜。今年底可采挖,估计能有好收成。他还养了300头能繁母猪,去年出栏仔猪达到1000多头,“前期投工投劳多,院士团队的科特派们教我们养猪来补贴,全家人都动起来了”。
在朱有勇院士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体系指导下,显毅杰家的三七也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价格可远高于普通三七,亩均收入有望达到10万元,好日子还在后头。
四年多来,朱有勇院士团队本着“推广一批科技创新技术、培养一批乡土人才、示范一批科技成果样板、培引一批扶贫科技企业”的理念,在澜沧县推广林下有机三七11629亩、冬季马铃薯17000亩、冬早蔬菜10000亩,建设多个科技扶贫示范产业基地,培养了2220余位致富带头人。去年11月,澜沧县退出贫困县,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实现整族脱贫。
“朱院士是我们澜沧‘高配’的科技特派员。我们认定方向是正确的、这项事业是有意义的,队伍是团结的,我们奋力往前冲就是了!”郭存武是云南农业大学本硕博连读的毕业生,如今是澜沧县竹塘乡挂职副乡长,由于连续作战和风寒袭扰,他嗓子沙哑,但精神头依然很足。
郭存武说,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集科学研究、科技培训、栽培种植、销售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也是当地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的抓手,目前已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000亩,柠檬种植基地500亩。他眼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着各村民小组,抓紧把基础工作做好。到4月份,示范园的先期工程——蔬菜水果博览园就会“惊艳亮相”。到那时,村民、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代表、来访院士专家可以在这里品鉴各种特色蔬菜水果,让企业有信心进来,还可起到科普示范作用。
示范园规划围绕中药材、蔬菜、水果种植进行,近期在澜沧建成两个一万亩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中药材良种,三七种苗和热带水果良种繁育示范基地,配套建设科技培训中心和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未来的澜沧将更美好。
朱有勇院士在澜沧县给少数民族群众讲解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要领。
“我常跟年轻同志说,我们‘农字号’科技特派员,要多到地里转转,多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把所学知识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让老百姓致富,这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什么都有价值。”朱有勇院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