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1-03-10 12:02 的文章

向网络侵权行为亮剑——“两高”报告解读

科技日报记者 陈 瑜

惩治网络流量造假行为,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手机应用流量劫持案;开放司法区块链平台,支持网络著作权人上传作品、保存证据,预防和惩治网络抄袭……3月8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的最高法工作报告里,不少案例与网络有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当天在最高检工作报告中同样提到,去年起诉网络犯罪14.2万人,在刑事案件总量下降背景下,同比上升47.9%。

今年的“两高”(最高法工作报告、最高检工作报告)报告有哪些看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人士。

网络治理内容增加

最高法工作报告专门提到了网络犯罪。

“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赌博、网络黑客、网络谣言等犯罪案件3.3万件。依法审理陈文雄特大跨境电信诈骗、王艾买卖他人社交平台账号等案件,严惩侵犯公民财产和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周强在报告中强调,决不让网络空间成为法外之地。

今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同样用了比较长的篇幅专门讲参与网络治理的问题。

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马骐解释说,现在是网络社会,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童,大家都在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风险日益突出,传统犯罪加速向网上蔓延。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网络犯罪案件以年均近40%的速度攀升,2020年达到了47.9%。特别是战疫期间检察机关办理的诈骗犯罪案件中,有1/3是利用网络实施的。

最高检去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专门组建惩治网络犯罪指导组,成立网络犯罪理论研究中心,印发研究制定《人民检察院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规定》,参与“断卡”行动等,目的就是要促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也助推智慧法院建设迈上新台阶。最高法工作报告提到,疫情期间,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充分显现,无接触式诉讼服务广泛应用,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参加诉讼。北京、杭州、广州互联网法院在完善诉讼规则、创新技术应用、促进依法治网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健全网上庭审、电子证据、异步审理等规则,保障在线诉讼依法规范进行。在线庭审平均用时36分钟,比线下节约2/3,案件平均审理周期60天,比线下缩短1/4。

向网络侵权行为亮剑——“两高”报告解读

加大侵犯知识产权打击力度

最高法报告显示,去年人民法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46.6万件,同比上升11.7%。出台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等10个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方便当事人举证、缩短诉讼周期、降低维权成本、提高赔偿数额,知识产权案件判赔金额同比增长79.3%,促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法治环境。

向网络侵权行为亮剑——“两高”报告解读

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记者也注意到,最高检工作报告中提到,专门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

马骐解释说,由于知识产权案件前沿性、交叉性、专业性问题多,同一案件,往往同时涉行政执法、刑事追诉或民事追责,依法妥处、从严保护、标本兼治,必须强化综合司法。基于这一考虑,去年11月,最高检决定整合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成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并在天津、重庆、海南等9省市试点,以专业办案团队加强知识产权综合性司法保护,补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短板和弱项。

“去年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2万人,同比上升10.4%,比2015年上升40.4%,是1999年的63.7倍,体现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进步。”但马骐说,起诉知识产权案件明显增加,并不必然意味着这类犯罪发生的越来越多,更主要在于执法司法机关打击力度越来越大。

去年最高检与最高法共同发布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会同公安部完善侵犯商业秘密立案追诉标准,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降低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入罪标准,加大了刑罚打击力度。(图片来源:最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