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1-03-17 12:00 的文章

青海:创新引“伯乐” 人人尽展才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这是一组来之不易的数据:“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取得科技成果2623项,农业科技园产值增加到248.4亿元,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增加到59个,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总体提升——

数据背后,离不开青海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顶层决策。

头雁高飞,才会群雁齐追。蓬勃发展中的青海深谙科技创新,关键在人。

如何利用科技资源,加快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努力营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多年来,青海一直在探索中寻找答案。

就在3月10日,青海省委、省政府授予青海省科技厅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第二批青海人才工作“伯乐奖”并予以表彰。

这是青海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实现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同部署同落实的有力肯定。

释放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以改革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真正让人才潜心研究、致力创新、发挥作用。

让更多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这就要求从体制机制上解除对科技人才的各种束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让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近年来,青海以制度改革作为科创领域“先手棋”,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政策,颁布、出台了《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青海省科学成果奖励办法》《青海省关于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促进人才发展的战略规划、重要政策、重大举措,最大限度激发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主动性,释放了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只有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建立新的机制,才能让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受论文、学历等条件制约,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工作。

几年间,青海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行动,持续实施《青海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条(暂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九项举措的通知》,通过精简科研项目管理程序、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等改革措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并合理设置科研成果条件,推行代表作制度,不以数量“论英雄”,不将论文、资历、学历、奖项作为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巨大创新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近年来,青海实施改革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破除“四唯”倾向,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青海省自然科学研究(含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出台《青海省科技创新券管理暂行办法》、《青海省省级科技计划科研诚信管理办法》。

好政策的制定和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不仅完善了创新体系,也充分营造了全社会创新氛围。

青海:创新引“伯乐” 人人尽展才

青海省委、省政府授予青海省科技厅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第二批青海人才工作“伯乐奖”并予以表彰。青海省科技厅供图

“三个突出” 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请不来、留不住,是长期制约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青海而言,求才之渴,拳拳见真情。

为此,青海省科技厅围绕“人才+项目+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加强科研项目支持,创新平台和引智平台建设结合,促进人才在使用中成长。近年来,围绕青海省优势学科领域,提高源头创新质量,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推进“从1到100”的应用示范引领。2018以来,组织实施全省科技计划项目1086项,其中资助高层次科技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159项,资助经费4000万元。

此间,青海省瞄准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培养人才,青海已形成科技领军、技术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聚集高地。

目前,青海省共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59个,培育建设青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143个,产业创新战略联盟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国家级6家)、省级众创空间48家(国家备案15家),17家星创天地。并在现有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申报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和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实施,成效斐然,这一举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发挥出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开创了青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获悉,几年来,该厅突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审、中期评估、验收评价中将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指标。2018年以来通过科研项目支持,培养各类科技人才6000余人。

同时,突出创新平台发挥人才价值的载体作用,使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平台构筑的创新环境和良好工作条件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真金白银”激发出载体和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力量。

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年度评估中,设立人才培养奖励单项,对人才培养表现突出的实验室给予奖励,2018年以来对培养人才突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给予640万元的奖励支持。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临床医学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和培训服务培养科技人才5600人。”该厅相关负责人如是介绍。

与此同时,青海科技系统引才引智多样化方式探索,推动科技人才“引进来、走出去”。2018年以来,共实施国家和省级外国专家项目83个,资助经费2549万元;国际合作项目37项,资助经费1915万元;引进各类外国专家人才各类人才402人次。

人才计划让青海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为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青海省科技厅实施了各类科技人才计划,使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优化配置整合科技资源,青海吸引、凝聚、培养了一批具有重大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建设“五个示范省”、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撑。

2018年以来,青海省科技厅推荐入选该省10名国家级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推荐完成“青海学者”初选人选26名、青海省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人才136人、团队7个,其中入选51人、团队2个。组织选拔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8名、创新创业团队9个;组织实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西部优秀青年人才及其团队开展体现西部区域特色的科研工作。

同时,充分发挥省外高层次科技专家的战略咨询和智力支撑作用,出台《科技顾问聘任办法(暂行)》,聘请王浩、段雪、张伯礼等7名院士为首批青海省政府科技顾问。

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也在青海大地如火如荼的展开,青海省科技厅每年选派1000名“三区”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一大批农村科技人才在田间地头发挥出“智脑”作用。实施“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签约引进5名专业人才,持续发挥好引智成果。组织选拔了十五批459名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这只队伍已成为推动青海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