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团圆夜,致敬为疫情坚守的人
科技日报评论部
编者按:
武汉市等多个地区近期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来势汹汹,全国人民对此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做出一系列防控部署,各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主抓疫情防控。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自发积极行动起来,以不同方式支援武汉人民。从医护人员到疫区民众,从科学家到媒体人,大家主动担责,汇聚万众之力抗击肺炎疫情。这注定是一次难忘的旧历新年。
·致敬反应迅速的科学家
穿透疫情迷雾,科学是第一明灯
高博
此次新型肺炎事件中,令人欣慰的是科学家反应神速,为应对疫情立下头功。
首先,科学家对新病毒的研究毫不拖泥带水,堪称立竿见影。12月陆续有病例发现后,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马上锁定病源,在1月1日就关闭了华南海鲜市场,1月7日分离出病毒,很快研制出检测试剂盒,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疫情的基本监控。
这一次瘟疫的发源和扩散,我们看得比较清楚了,如果不是科研人员第一时间研究,它的开端仍会笼罩在迷雾里。
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病毒密码能否及时破解,为防控疫情给出指导方案。这一次,由于十几年来对各种冠状病毒的科研积淀,由于中国高水平医学实验室的增多,也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新病毒刚一现身,就被置于超大瓦数的审讯灯下,很快被拷问出了核心秘密。
过去,冠状病毒的测序可能要花费一年,而此次只用了几星期。短短一个多月,科学家已公开发表了新病毒的关键特性——与SARS和MERS亲缘关系近,致病和致死能力弱,极可能来源于蝙蝠……病毒的基本数据被有责任感的科学团队上传公共数据库,供全世界科研人参考。我们要为这些专业高效的科研人树起大拇指。
其次,科学家这一回在出具专业意见,推动防疫体系形成,满足公众知情权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一般来说,处于无明中的社会非理性将导致普遍的急躁和恐慌;而科学研究与专业调查能最大程度驱散疫情迷雾,有利于全社会平静理性地克服危机。
我们看到,钟南山、高福和李兰娟等院士专家,坦诚地向媒体发表专业见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公众心里有了底,也建立了防疫持久战的预期。此次互联网上,各路专家主动发声已经是社会鼓励的常态。不仅如此,英国的MRC全球传染病分析中心发表的数学模型,也让我们在门诊统计数字之外,对疫情的规模有了把握。
除了以上贡献,全世界科学家(包括中国顶级团队)正在加班加点地研究抗病方法,比如疫苗。尽管冠状病毒可能像一些流感病毒那样缺乏特效药,但疫苗的研制将有助于遏制病毒传播。
值得关注的是,1月22日,科技部拨付经费,紧急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第一批8个应急攻关项目,将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动物模型建立、感染与致病机理、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基因组变异与进化、重症病人优化治疗方案、应急保护抗体研发、快速疫苗研发等方面发力。
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还要靠科学。全民防疫,功莫大于科学家。随着中国医学科研体系的不断完善,公众也会更有信心应对未知的公共卫生威胁。
·致敬逆向前行的医护人员
要歌颂医生的伟大,也要记住他们只是普通人
张盖伦
这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春节。团圆的旅程暂时中断,走亲访友的习俗也只能暂且搁置。在病毒阴影笼罩下,医护人员一如既往地站了出来。
有人在回家休假的途中响应号召下车返回,坚守岗位;有人主动请战,写下现代版“与夫书”,说不需要告诉丈夫,本来处处就是战场:有人从外地千里驰援湖北,成为武汉封城时的最美逆行者……对湖北乃至全国广大医护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无法休息的压力沉重的假期。
医生说,我在,我们就多了份心安;医生说,不退,我们也多了份勇气。但是,护目镜下,那眼睛也会酸涩。防护服内,那身体也会疲惫。有医生说,要装作成熟的样子去往一线,但内心也会怕呀。
这偶尔流露的脆弱,最是叫人动容。
医生也是普通人。只是穿上那身白衣,职业精神和担当便推着他们向前。他们努力战胜恐惧,他们说自己不计报酬,不计生死;他们愿意为病人构筑防线,去和死神并肩。但我们说,必须给报酬,计生死。我们赞美美德,但不能把牺牲奉献看得理所当然。
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会累、会怕、也会崩溃。有时医疗资源紧张,患者等待时间长,可能会焦躁不安甚至愤怒。医护人员要安抚情绪,要协调床位,要照顾病人……他们并非超人,只能在能力范围之内给予帮助。他们可能无法永远都温柔耐心,无法一直给所有人即时的、恰到好处的关注——请给他们多一点理解。
在艰难时刻,我们从医护人员身上看到人性之光、职业之光。我们讴歌伟大,但不能仅仅是讴歌而已。
不要让他们承担不必要的风险。给他们足够的防护用品。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武汉多家医院公开向社会寻求援助,他们本不该陷此困境。我们叫他们白衣天使,但他们不是百毒不侵的神。数据证明,医护人员的病毒感染风险比一般人更高。也要给他们足够的物资,就算不能保证他们的正常休息,至少让他们累了能吃上口热饭。给他们便利的交通或者住宿,让医护人员在封城时不至于因回家和上班而发愁。而且,战役过后,补助要给,调休要给,这是他们应得的。
和病毒作战,也不能只有医护人员。他们的身后,要有各方支援。应该有高效运转的防疫体系,应该有政府的妥帖安排,应该有社区的联防联控,应该有日渐补上的医疗资源……
请记住,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并不天然就更强大,更勇敢。他们需要保障和保护,他们应有奖励和优待。
·致敬坚毅守候的湖北人民
封城是决断之举,还需更多精细化措施保障民生
杨雪
武汉封城!
鄂州、仙桃、枝江、潜江、黄冈、赤壁、荆门、咸宁、黄石、当阳、恩施、孝感相继封城!
作为一个在京生活的湖北人、武汉人,当23日一早,“封城”两字跳出手机屏幕时,心中划过难道的伤感。
然而,从“封城”之举的决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应急能力的提升。诚如专家所说,现在最危险的不是病人,是健康带毒者和到处乱跑的轻病人。屋漏偏逢连夜雨,赶上春运返乡和回程大潮,人口流动接触可以说是疫情蔓延的最大隐患。这是一个并不轻易的封城令——中国人春节团圆的执念,先放一放;封城后可能遭受的舆论压力,暂且不管;至于损失多少GDP,更不要谈。只要对疫情防控是科学决策,就敢壮士断腕走这关键一步。
历史和实践证明,封城确是对付瘟疫常见且有效的手段。例如,清末的满洲里爆发鼠疫,席卷半个中国。先听取日本医生建议,组织大规模捕鼠而收效甚微后,听取归国华侨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观点:疫情不是人鼠之间传播的腺鼠疫,而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肺鼠疫,建议东北“封城”,切断任何人际流通。这场鼠疫从1910年10月起至1911年4月终,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学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
在交通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封城”这种物理方法比100多年前更加必要。一方面有效控制传染源外流,一方面将举国医疗资源集中起来以提高治疗效率。我们看到,来自全国的医学权威专家和医护人员正在逆向前行,支援疫区。我们更看到,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坚毅和牺牲!原本在高速收费站待命的防暴力量,竟“英雄无用武之地”!为我可敬可爱的老乡们点赞!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拥有1100万人口的武汉来说,封城的管控措施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除了医疗资源仍有待输入,市民生活肯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这就需要一个磨合调整的过程,针对舆情的普遍反应,制定一些精细化的措施。比如,公共交通全面停运,那么对于家有老弱病残孕又没有私家车的紧急出行需求,如何建立一套保障机制?
搁笔之际,除夕夜幕将临。万家灯火,心系九省通衢。武汉不寂寞、湖北不孤单,这个团圆年,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