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泪别 接续奋斗——水稻人沉痛追思袁隆平
吴岩 科技日报记者 刘志伟 陈曦 张景阳 赵汉斌 过国忠 通讯员 李良鹏
袁老走了,留下无尽的哀痛和思念。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消息传来,曾经在科研上受教于袁老,或工作生活中接触过袁老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者们哀思难断,泪别袁老。
稻香飘溢神州大地
从魏巍兴安到千里大漠,北疆草原难忘袁老足迹。2018年10月,袁隆平院士来到内蒙古,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随后,工作站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巴音塔拉嘎查建立耐盐碱水稻试验示范基地,创新选育出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耐盐碱水稻品种。
2020年9月,兴安盟科右中旗种植的耐盐碱水稻亩产突破530公斤。
“袁老亲自为大米起名‘袁蒙’,意为‘圆梦’。”工作站站长王世刚说,“得知袁老离世,瞬间眼眶湿润,还有很多计划来不及汇报,他日成功定第一时间祭告。”
“现在正是水稻插秧时节,杂交粳稻良种天隆优619,就是在袁院士指导下,选育的天津首批优质特色小站稻品种。”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东丽博士回忆袁老对天津小站稻给予的帮助,几度哽咽。
得益于袁院士亲自指导,该中心育种团队解决了稻米品质差、制种产量不高等制约杂交粳稻发展的系列难题,天隆优619成为我国唯一连续三届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粳稻品种。
去年10月,天津小站稻品牌推介会上,袁院士还亲笔题词“百年津沽小站稻、中国隆平稻花香”。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是袁院士曾分享的成功秘诀。”东丽表示,育种团队将谨记袁老八字秘诀,让小站稻更香甜,为打造天津小站稻全产业链出力献策,为我国优质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高产捷报大江南北
故人西去,怎叫人不泪湿衣襟。
“我真不敢相信,也没有思想准备。”江苏常熟市农科所总农艺师端木银熙眼含热泪,“我能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成就,离不开袁老不断的肯定与鼓励。”
端木银熙回忆说,袁老一直关心和支持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他与袁老相识于1995年,在海南育种基地,经常见到他,“我们在业务上求教,袁老总是耐心仔细,有求必应,没有一点大科学家的架子”。
“2015年,袁老对我说,常熟水稻一定能向亩产1000公斤目标冲刺。从那时开始,我和团队一直在全力以赴。”端木银熙说,他们没有辜负袁老的期望,2018年已小面积实现亩产1000公斤。“遗憾的是,当时因处于小面积试验,没有向袁老汇报这一喜讯。今后,我会继承袁老遗志,战斗在水稻育种第一线!”端木银熙坚定地说。
2010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繁育示范分中心”在云南红河州个旧市挂牌。
袁隆平院士认为个旧市种植超级稻有一定潜力。2015年9月,在由他命名的个旧市大屯镇新瓦房村委会“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百亩连片水稻攻关田种植基地以1067.5公斤刷新了当时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水稻世界纪录。
“红河农业人一定把超级稻栽培好,一定会把袁老未完成的水稻实验示范事业继续下去!”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干部李雨珂说。
创新育种后浪奔涌
国士无双,稻香永存。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倍感心痛,也感觉身上担子更重了。”湖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表示,我们一定会化悲痛为力量,牢记先生“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扎根科研一线,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2016年,袁隆平受聘为武汉市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聘院士,指导该所多倍体系列特色水稻育种研发。
“袁老多次到我们海南基地和武汉基地现场指导,有时候就席地而坐,对我们遇到的问题一一详解。”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柏林说,5月23日赶往长沙的路上,心情十分沉重,思绪万千。
在袁隆平等院士的关心和指导下,湖北大学蔡得田教授历经近20年研究,开辟了一条水稻育种的新途径,在国际上率先奠定多倍体水稻育种理论基础,突破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结实率低的国际性技术瓶颈,建立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的完整技术体系。
回忆起与袁隆平院士的师生情谊,蔡得田说,袁老桃李天下,非常乐意提携后辈,袁老工作中与众不同,“在田里为水稻杂交,别人坐凳子,袁老却喜欢扎马步”。蔡得田说,他和团队一定会继承先生遗志,在水稻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精力,培养更多年轻人,把先生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