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疫情心理干预
灾难不仅禁锢身体,也戕害心灵。此次疫情带来的心理伤害,比我们意识到的更严重和普遍。身处旋涡中心的人们需得到及时心理援助。心理不适的人群,也应重视潜在伤害,寻求专业帮助。
比起2008年汶川地震,此次疫情中涌现更多专业机构和民间组织,主动参与心理危机干预,他们面向不同人群,开通电话热线或手机APP,提供心理支持志愿服务。目前各方观察到,身患肺炎的病人、被隔离的感染者及其家人,除了焦虑外,许多人体验到了分离创伤,还有孤独感、极度内疚感、被抛弃感和怨恨。疫情防控虽然繁忙纷乱,也不应忽视病人和家属的心理创伤,他们需要最多的关爱、陪护和劝慰,社会绝不能避而远之,让他们感到被抛弃的冰冷。
心理创伤较大的还有医护人员、救援者和一线媒体人。救灾如打仗,战场人员特别容易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为亢奋、易怒、失去现实感和方向感、困惑、自责等等。PTSD可以造成高风险的、长期的心理障碍。这些身处旋涡中心的人,应优先得到心理辅导。在危险环境下连轴转,心理压力累积,却没有时间和空间处理情绪需求,这是很危险的。比如说一线医护人员感到疲劳、忧虑自己和家人健康、愧疚于生命离去,愤怒于不公待遇,这些危险毒素叠加起来,无法释放,可能会让人崩溃。
此外,那些身处疫区以外的湖北人,很多人正经历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心理创伤难以平复;疫区内的民众,一些人被淹没在负面信息中,被恐慌感压倒,担心自己和家人染病,焦虑无法克服,情绪过度紧绷,又无能为力;特别关注和同情疫区的旁观者也是心理敏感人群,表现出压力应激反应,一些人觉得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失去了社交欲望,感到抑郁,甚至有失眠、恶心、头痛等身体症状。
以上种种应高度重视,尽早干预。心理负面情绪是人的本能,有积极的一面,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焦虑让人集中精力,高效应对逆境,共情可以凝聚集体共同度过难关。然而,持续的负面情绪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摧毁健康。
避免不由自主地被负面情绪控制,应积极调适生活,如安排规划日常行为,增加体力锻炼等等。适时寻求心理援助也很必要。一些人讳疾忌医,不愿意看心理医生。实际上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心理医生咨询,是应急性的,可避免严重心理伤害,让情绪稳定和改善。
社会管理方面,应依靠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应对灾害。一是要给特殊人群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二是应畅通心理援助渠道,鼓励群众接受心理辅导。还可通过各种文艺活动、群体仪式来纾解社会紧张心理。
守望相助是社会全体的责任。疫情当前,心理工作十分重要,不能只交给心理工作者去做。人人都有义务为同伴提供心理支持。全社会的共情与陪伴,将治疗一颗颗受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