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1-07-23 11:48 的文章

评论:面对灾难需要科学的武装

7•20暴雨会成为郑州人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次水灾,让许多人头一次对降水量有了概念,头一次懂得太平洋的台风会煽起内陆的暴雨,头一次感受到天灾面前人的渺小和无助。科学知识,这一次不是冷冰冰的数字,不是枯燥的考点,而是活生生的灾难解读和教训,是人们面对未知世界的必需品。

这次水灾,众多媒体十分敬业,从科学的角度详细解读事件。一篇篇原创文字,回应了社会的困惑和关切。气象基础知识,天气预报,洪灾自救等话题,不仅及时弥补了公众在获取科学信息方面的短板,也为科学传播主导公共舆论提供了场景。科学走来了,盲目走开了。

科普并不总是受到欢迎。那些高高在上、脱离生活、形式主义的科普,是没什么市场的。而大灾大难面前,才凸显出,公众其实很渴望科学的武装。而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也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在全民求知的氛围中,科学传播是能发挥出巨大能量的。

科学媒体的灾难报道,犹如站在船桅杆顶的哨兵,指引我们避开冰山和漩涡。媒体要满足公众求知欲,将灾难说深、说透,彻底解疑释惑,就不得不求助于科学。科学地报道和分析灾难,不仅能稳定人心,还能够让公众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社会的危机意识,指引大家在下一次危机中做出正确的行动。

2003年的SARS,香港反应之迅速,隔离政策之坚决,被广为称道。一大原因是,1997年香港遭遇了轰动全球的的禽流感袭击,6人死亡,全城人心惶惶。在香港科学家的积极解说下,香港市民第一时间明白了这次灾难的不同寻常,从此对呼吸道传染病大加提防。

网络时代,科学传播加速。近二十年,很少有哪一次灾难,不是在某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的科学素养水准。我们也愈发感受到,建立灾前、灾中、灾后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很有必要。

当前,公众的科学知识需求和文明程度正进一步提升。在科学知识的武装下,普通公民将越发成熟和理性。这种心灵建设,是现代社会的底层基础设施,让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得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