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手段
近日,太原女交警带导盲犬体验出行被公交车司机拒载引热议。司机严词拒绝、乘客抱怨、导盲犬委屈伏地,一连串镜头引起了网友“不适”。议论中有愤怒,有同情,更有思考。
众说纷纭中透露出一个共同的期盼: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不该出现这种不和谐的镜头。
说到底,这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需要深刻领会科学的决策,充分运用科学的治理手段。
公交车司机拒绝导盲犬上车,乘客附和,动机容易理解,尤其是在神经紧绷的疫情防控时期。但这样的操作在歧视了残障人士的同时,剥夺了他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也违反了国家相关行政法规。
实现残障人士共享和融合是社会开放、包容、文明的重要标志。共享共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党中央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各种科学的分析手段和方法做出的重要决策。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过程中,全社会应深刻学习、科学运用其中的具体要求和倡导。身边“事后进行批评教育”的事情越来越少,社会自然越来越和谐。
再者,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日益增多,以科学手段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也是必由之路。随着数据互通共享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基于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家政、智慧社区等数字化综合民生服务平台的智慧城市正在从概念变为现实。而智慧生活、智慧城市也在不断呼唤着我们要着力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精准监督、精准反馈的机制。有网友的评论很有想象力,“可以为导盲犬添加一个公交系统,乃至整个城市都能识别认可的电子身份证。”事实上,这种期望与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非常契合。
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中,一道试题与此次事件如出一辙:“导盲犬上公交、出租车,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如果你是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何看法。”这是出给考生的一个试题,也是出给社会管理体系的一个试题。
试卷有标准答案,现实社会也应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