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态”常态化催生非常速度 ——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
6月14日,星期日,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应约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一见面,记者先向这位科学家大忙人致歉:“占用了您宝贵的休息日。”他淡然一笑:“疫情之后,我就没有过休息日。”
这样的“非常态”,在国药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团队,已属常态。
王泽鋆,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病毒性疫苗研究一室主任,中国生物布局“双保险”同步研发新冠灭活疫苗两支团队骨干之一。他的同事曾看到过:下午4时多,他的午餐盒饭仍在办公桌上原封未动,人已经忙去了。记者问他,这是哪次?他笑笑,太多次,记不得了。又问,你不饿吗?他答,忙得忘了饿,忙完了才想起来。
成语“分秒必争”,用来形容抓紧时间;而在“双保险”团队,却是写实。所有成员的工作节奏都以分、秒来计。“和病毒抢时间、抢生命,不争分夺秒不行啊!”忘了吃饭、甚至忘了饿,也是常态。
“双保险”的另一支队伍是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在疫苗研发团队承担10升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罐体转运等工作的马轩,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
马轩并不“孤单”:在他的上下游,连续工作十几个、二十几个小时的,大有人在。就像一具高速运转中的链条,一旦加入,每一环节、每个人都停不下来。
武汉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其中有好几位是春节回乡探亲之后听从紧急召唤逆行返汉的。武汉封城,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考验他们逆行的决心,更考验他们的耐心和细心。结果,在自驾、拼车、多次转车等各显神通之后,疫苗研发项目启动之时,该回来的都回来了,关键岗位一个都没有少。老家在河南的王文辉,甚至上演了一出说服列车长、让自己在疫情风暴中心武汉临时下车的奇迹。
王泽鋆说,他所在的团队像是参加奥运接力项目——不是田径接力,而是场地滑冰接力——“你滑完自己这一棒,是不能去休息的;还要看着队友滑,并随时准备接过下一棒。”
这就是杨晓明在介绍此次新冠灭活疫苗研发进程时常说的“串联变并联”:从病毒分离和鉴定、疫苗株筛选和纯化,到三级毒种库建立、病毒灭活工艺验证,再到动物免疫原性研究、抗体制备及鉴定、检测方法建立及质量标准研究,再到生产工艺研究、配伍及配方筛选、动物攻毒保护性试验和疫苗安全性评价等,原本各自先后串联的工序,同步并联起来,哪一环节完成了,相关环节马上接续。
北京研发团队最紧张的时候,经常是,纯化组层析结果出来,已是深夜;检定组马上为刚到的新冠样品测定蛋白含量,测完已是凌晨;纯化组小试样品纯化研究,为大量纯化提供结果参考,干完天已大亮。
后期,甚至连行政监管环节也同步参与。
于是,从新冠灭活疫苗开启研发到获批全球首个临床试验,中国生物武汉所用时98天;获批全球第三例临床试验,北京所用时92天。而完成批次产量超过300万剂、量产后年产能达1亿—1.2亿剂的全球最大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的建设,北京所仅用时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