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包装被污染,专家呼吁——勿因检出新冠病毒否定冷链
又一地!云南卫健委7月16日通报:截至7月14日,云南对2750个冻南美白虾相关样本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其中,从包装箱外表面样本中检出3份核酸阳性。
此前,在7月10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发布会上,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介绍,海关在227934个冷链监测样本中发现有6个样本含有新冠病毒。在发现含有新冠病毒的6个样本中,产品样本的个数是0、内外包装样本的个数是5、环境样本的个数是1。
换句话说,在这些检测中,产品本身并没有被检测出含有新冠病毒,被检测出含有新冠病毒的是产品的包装以及产品所处的环境。
事实上,上个月李兰娟院士就提出,新冠病毒可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存活,海关应加强对冷链食品的全面排查,同时对检出阳性的进出口物资追踪溯源。上述检测结果,也验证了专家此前的判断。
冷链监测样本中陆续查出核酸阳性的样本,也引发大家对冷链的关注。
新冠病毒是否可通过冷链方式在食物中传播?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此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新冠病毒是否可以通过冷链方式在食品和食品包装中传播,目前尚无定论。
“从报道来看,在进口海鲜外包装或者是集装箱的内壁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只能说可能在加工包装过程中被污染了,这说明国外一些地方新冠疫情还是比较严重的。”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冷藏冻结专业委员会主任刘长永分析说。
他同时强调,冷链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从海外进口食品包装上检测出新冠病毒,是因为进口产品包装被污染了,并不是说新冠病毒产生于冷链,也不能说冷链技术助长了新冠病毒。冷链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和新鲜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其本身可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防止食品变质。
刘长永表示,进口海鲜和国内海鲜并没有产品质量上的根本性差别,而且,与国外相比,国内疫情控制得很好,海鲜外包装被污染的可能性非常小。
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在许多国家不仅没有被控制住,而且有继续蔓延的趋势,而我国又不可能直接禁止所有冷冻食品的进口,加强冷链食品的检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样品检出核酸阳性,人们对此不必过于恐慌。”但刘长永同时提醒,在严防输入性疫情的大背景下,这一最新检测结果,无疑再次提醒各地海关,必须把好进口冷链食品“国门”。同时,要尽量选择从新冠疫情控制得稍微好一些的地方进口食品。
专家也提醒,为避免接触冷冻海鲜外包装上可能沾染的病毒,在选购时可以将海鲜装在单独的购物袋中。加工前可以先用75%的酒精对海鲜外包装进行消毒,并且在取出食物的时候戴一次性手套。冷冻海鲜买回后应先清洗再储藏,以免污染冰箱及其他食物,最好能当天一次性吃完。在加工冷冻海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生的食物和煮熟的食物分开,并且不要用手触碰眼睛、鼻子或者嘴巴。最后,加工完冷冻海鲜后要记得对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