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黄脊竹蝗发生超13万亩,防控任务依然严峻
记者22日从云南省林草局和云南省黄脊竹蝗灾害防控工作指导组获悉,因连日降雨,黄脊竹蝗迁飞传入我国云南的种群大幅减少,但未来几天,虫情扩散蔓延可能性仍很大,防控任务依然严峻。
黄脊竹蝗发生13万余亩,重度面积超千亩
截至7月20日,云南共发生黄脊竹蝗133809亩,其中重度1030亩。与19日相比,发生区域涉及普洱、西双版纳、红河3个州市7个县区,还新增了普洱市思茅区和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新增发生面积为212亩,当地已及时组织力量,防治扑杀。
截至7月20日,云南省共调集植保无人机组45组,开展飞防作业4289架次,投入喷雾器8807台次,出动46652人次;含多次防治面积,累计防治212991亩。防控区域虫口密度已大幅度下降,危害程度明显减轻,总体防治效果较为明显,虫情发生趋势符合专家预期,防治工作紧张有序开展。
气候异常蝗灾加剧,防治已有技术规程
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出现异常,造成气温上升等,土壤中越冬的黄脊竹蝗卵大部分都不会冻死,大大提高了第2年卵孵化的基数,加之春季屡屡出现高温干旱天气,为林间黄脊竹蝗的暴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今年老挝发生严重的黄脊竹蝗灾情,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造成的。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都有黄脊竹蝗跨境迁入云南普洱市江城县、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等地区情况,2020年7月尤为严重。
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谌爱东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天气情况分析,2020年老挝春季高温干旱促使卵的孵化时间提前、孵化成活率提高、迁飞扩散时间提前,是今年境外黄脊竹蝗入侵时间提前、种群数量大的前期条件。同时也要注意,黄脊竹蝗在国内外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种群。
我国早在2011年就制定了《黄脊竹蝗防治技术规程》。谌爱东建议,在重度发生区采取无人机防治与地面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迅速压低虫口。在此基础上,跟进生物防控。中度发生区以生物防控为主。轻度发生区加强监测,随时关注虫情数量变化,采取必要的物理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控等预防性防治措施防止虫情向外扩散蔓延。
防控黄脊竹蝗有策略,防控压力在增加
一般情况下,竹蝗在食料充足时是不会迁飞的,只有在食料短缺时才会群集性迁飞。专家组从周边实际调查情况看,竹蝗成虫迁飞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进行。
云南省提出了防控黄脊竹蝗的策略,即围绕“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做好监测,建立省、市、县、乡、村、组、公益林管护员虫情监测网络,准确掌握黄脊竹蝗发生情况,全面排查蝗灾隐患。同时,密切关注周边国家黄脊竹蝗发生情况。
连日来,国家林草局、云南省林草局工作组赴勐腊县开展虫情及防治情况调查,未发现新虫情传入。农业农村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调研督导组深入黄脊竹蝗发生一线,调研了解防控进展。
专家组同时研判提示,未来几天,黄脊竹蝗在扩散蔓延可能性仍旧很大,虫情有向周边地区扩散趋势,防控压力持续增加,外防迁入的任务依然严峻。
图源:云南省林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