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2021-04-08 19:51 的文章

“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门道多

  目前,“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正在进行中。在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会议楼一层的指挥中心内,来自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忙碌但有序。在他们的面前,是被称为“冬奥大脑”的四块大屏幕。从这里可以看到竞赛场馆内外和各分指挥部内的实时画面,还有24小时内各场馆精确到小时的具体安排以及信息化系统的界面,就像天文学中的“黑洞”,把所有信息纳入其中。

  从这里走出,来到这次冰上测试活动的5个竞赛场馆,身临其境,看到别样天地。

  开场戏必须“美美哒”

  作为“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最后一个亮相的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昨日上午正式迎来速滑比赛首秀。

  宽阔的场馆、平整的冰面、适宜的温度……场馆硬件条件给参赛运动员留下深刻印象。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这一制冰技术是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使用该系统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

  女子速滑500米项目运动员孙小涵表示,国家速滑馆的冰面很棒,温度、平整度、滑度都很好,与以往到过的场馆有所不同,这座场馆室内温度很舒适,这对参赛运动员来说很重要。运动员艾培尔丁·亚合甫在男子速滑500米比赛中滑出个人赛季最好成绩,他说:“我觉得这个场馆是国内最好的平原冰场,场馆设施条件等各方面都很棒。”

  此外,国家速滑馆对体育展示环节进行测试。体育展示是指运用灯光、音视频等元素来带动比赛现场的气氛,激发观众热情。在首场比赛开始前,场馆内照明灯逐一关闭。一部充满中国元素的短视频从屋顶的投影仪中投射到主席台右前侧的冰面上,比赛气氛顿时得到提升。“测试活动中投影的面积不太大但寄托着我们的梦想。这是‘冰丝带’第一次揭开面纱迎接运动员,开场戏必须‘美美哒’!”负责此次国家速滑馆体育展示工作的“95后”姑娘程诗雅说。

  观冬奥比赛选择权在观众

  日前,国家体育馆内冰球测试活动正酣。坐在场内的“自由视角”系统课题负责人盛骁杰并没有看比赛,而是紧盯着自己手机上的比赛同步画面。随着盛骁杰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比赛画面就会转换角度,松开手指,比赛就以此角度进行显示。

  盛骁杰介绍,国家体育馆中的U型架上部署了40台相机,总长度达210米,通过三维重建和渲染,可以渲染出任意时长和帧率的精彩特效片段,相当于1200台相机同时拍摄拼接的效果。

  “自由视角”技术配上转播信号,可实现多角度、清晰的即时三维比赛细节还原。这一技术不仅可协助裁判更快速、精准地做出判罚,还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多角度直观回顾场上细节。特别是冰球这种高速度、高强度的项目,该技术更有助于观众感受比赛的魅力。

  “我们所看到的画面并不是相机单纯拍摄的,而是通过算法渲染并根据三维程序补充出来的。”盛骁杰说。

  据了解,通过“自由视角”,用户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可以连续改变观看点位,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样的赛事。除通过电视观看以外,也实现了手机端和VR设备的观看,VR设备的视角更是能使用户得到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

  据介绍,通过“相约北京”的实战测试,这项技术应用获得了成功。如果这一项目在冬奥会期间得以应用,届时即便不在冬奥比赛现场,也能让观众体验别致的“身临其境”。科技改变生活,明年的北京冬奥会,究竟在哪儿看?怎么看?选择权在观众自己手中。

  首体冰面转换忙不停

  既要举行花样滑冰比赛,又要进行短道速滑比赛,这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冰面上最“忙活”的就要数首都体育馆了。

  从花样滑冰场地转换到短道速滑场地并非只有冰面温度的转换那么简单,场边的防护垫,垫子上铺的形象景观布,甚至包括裁判台长度、花童坐席、发令台、摄影机位等都需要调整,共包括5个部分,涉及6个部门,6天时间需更换7次,其中一天要进行两次转换。

  一次次的测试,一次次的调整,冰面的转换流程也越来越顺。

  “防护垫的转换演练情况还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用时大概四五十分钟,现在应该是30分钟就可以完成转换。垫子更换、冰面保洁都下了很大功夫,想了很多办法。现在看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兰立说。

  而在这次测试活动结束之后,首体运营团队也会向组委会打一个完整的报告,并向国际滑联汇报场地转换情况。“对所有流程进行必要的测试,这样就可以为明年2月份的冬奥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兰立表示。

  创可贴舒适安全

  五棵松体育中心迎接媒体采访的第一步,就亮出了一款防疫测温黑科技——“腋下创可贴”。

  这是一款可穿戴式智能体温计,工作人员只需将智能体温计贴在腋下的皮肤上,打开手机蓝牙并下载一款相配套的App,体温数据的变化就会远程、实时在手机上显示。

  记者当天亲身感受了这块仅有拇指指甲盖大小的体温计,它和我们常用的长条形体温计不同,乍一看完全不会与体温计联系起来。这款体温计使用时由一张创可贴粘在腋下皮肤上,完全不影响正常生活,以至于记者回家洗澡时才察觉自己身上还贴着一块体温计。

  有了这块体温计,工作人员无需每天主动申报体温,避免了自己量体温造成的误差,还能提前预警体温异常。这款智能体温计充电一次可连续使用10天。

  除此之外,五棵松体育中心在这次冬奥测试活动中还引入了一款名为“子弹时间”的转播科技,想理解这个技术可以类比电影《黑客帝国》中子弹掠过男主角身侧的那个场景,子弹飞行的时间被大大放慢。不过,这是电影特效,而“子弹时间”技术呈现的是真实的比赛场景。

  记者在五棵松体育中心现场体验了这项转播技术。因为冰球体积较小,对观众来说一不留神就会错过进球的一瞬间,但有了“子弹时间”技术,观众能够实时、多角度、极慢速回看那一瞬间,享受真实的比赛场景。

  冰壶“外行”看出了门道

  说起冰壶,即便是涉猎广泛的体育迷,可能也很难做到既精通规则,又了解当红球员、球队。毕竟,“小众”“贵族”的标签一贴上,冰壶就真的“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了。如果不是王冰玉领衔的中国女子冰壶队前几年在世界大赛中连创佳绩,恐怕在国内更是冷门。

  不过,在现场观看冰壶,体验还真的不错。您不仅能360度无死角地看到场上队员如何聚在一起运筹帷幄、“算计”对手,也能清晰地听到一声声清脆的壶与壶碰撞的声音。4月2日“冰立方”开放观众入场时,一名60多岁的北京大爷一边死死地盯着冰面上的壶,一边对记者说:“(冰壶)规则有些复杂,入门有门槛,但看明白了,就能明白这更是一场智力和心理素质的比拼,特别值得琢磨!”

  近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各地纷纷推广旱地冰壶,这种近似体验的方式,有助于大家了解规则,从而更好地观看冰壶比赛。

  本报记者 李立 李远飞 陈嘉堃 赵晓松

  实习记者 卓然 邓方佳

  本报记者 刘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