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2021-04-12 14:41 的文章

冬奥测试见证双奥场馆华丽变身 首都体育馆场地转换“与时间赛跑”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彭延媛):北京冬奥会冰上项目测试活动目前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在5个竞赛场馆里,改建后的首都体育馆举办的是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这个北京标志性的体育场馆还承担着一项独特的任务:同一天举办两个项目,同一天完成两个项目的场地转换。在接近实战的测试活动中,首体的表现如何呢?

  首都体育馆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2008年北京夏奥会,首体承办了排球比赛;明年的北京冬奥会,这里就是短道和花滑选手的舞台。经过改造,这个拥有53年历史的场馆在硬件上得到了全新提升。首体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说:“一是音响,这是目前最现代化的音响。二是视频系统,天幕、环屏、端屏都是目前最现代化的,特别是天幕和环屏都是这次改造后新增加的。三是制冰系统,场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制冰,这符合国际奥委会绿色低碳的要求。还有恒温恒湿系统。再加上防疫的要求,场馆空调系统、新风系统都重新进行了改造。”

  改造后,首体可容纳的观众从18000人降到15000人。丁东说,原因在于首体属于现代建筑的文物,外观和大框架需要保留,再加上为增加观众舒适度加宽了座椅,并按照国际奥委会要求增加了无障碍坐席——容纳的人数少了,但观赛体验更棒了。

  硬件提升了,“软件”也和硬件一样,要在测试活动中得到接近实战的检验。而首体“软件”的最大压力之一,来自短道和花滑的场地转换。按照冬奥惯例和赛程规定,两个项目在同一天比赛,转换必须在同一天完成。而在这次的测试活动里,6天内要完成7场转换。

  首体场地转换主任申鸰介绍了两个项目不同的技术要求:“花滑要求冰面厚一点,因为它有跳跃旋转,如果冰面薄了,运动员可能会把冰面扎个窟窿。短道不同,它要求冰面薄一点、温度低一点,这样运动员的滑行速度才是最快的。”

  此外,两个项目的裁判席位、摄像机位、器材使用等方面的要求都不一样,比如花滑不需要防护垫,但短道需要,这些都得转换。涉及部门达到6个。而赛程留给转换团队的时间只有两小时,其中还要为最关键的制冰过程留下1小时。申鸰透露,冬奥会的技术标准允许不改变冰面厚度——采用花滑要求的5厘米,通过调节冰温来适应不同项目需求;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和时间赛跑:“只有冬奥会才会出现场地转换问题,而我们是第一次办冬奥会。为此,我们做了充分准备,还进行了两场各部门配合的实战演练。第一次用了40多分钟,过程里发现防护垫和裁判台转换是最关键的,只有它们落位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第二次就比较熟悉了,用了27分钟。我们会进一步控制时间,后续的转换一定会非常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虽说中国的冰雪制造业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差距,但这次测试活动使用的防护垫就是国产品牌。申鸰指出,他们的产品能在参加国际滑联竞标的4家厂商中脱颖而出就证明了实力;接受了整改意见后,在这次测试中,裁判长等相关技术人士都对他们的质量提升都给予了高度认可。

  首体场馆群运行团队由1200多人组成,成员来自各个领域。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利用宝贵的测试机会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确保北京冬奥会赛时运行的安全有序。

  志愿者孙琦是一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在测试活动中,她的工作是为首体的164名志愿者提供服务和保障,人称“志愿者中的志愿者”——进不了场馆,看不了比赛。但孙琦说:“我不会有遗憾。每一个岗位的存在都是很重要的。我虽然可能看不到比赛,但能在我的位置上做一些我能做到的事情,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