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2021-04-12 15:58 的文章

五届冬奥会制冰师教出“冰二代”

  4月8日,“相约北京”速滑测试活动在国家速滑馆继续进行。但在所有运动员上场前,冰丝带的焦点,集中在两台大红色的清冰车上。来自加拿大的冬奥资深制冰师马克,和他的中方制冰团队,承担了为北京冬奥打造最快冰面的任务。而冰丝带对马克还有更多期待,那就是为中国培养出合格的制冰团队。

  老冬奥遇到新问题

  “我是马克.麦瑟,我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至今已经服务过五届冬奥会了。我非常高兴这次能为北京冬奥会制冰,这会是我第六次的冬奥之旅。”马克的自我介绍开门见山。

  尽管服务五届冬奥会,马克也是头一次来到采用了二氧化碳技术制冰的奥运场馆。“我们几个月前在冰丝带进行了首次制冰,也得到了一些反馈,也更加了解这个场馆了。”马克说,“每到一个场馆,我都会遇到新的挑战。每个场馆都有自己的特点。冰丝带使用全新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统,环保且高效,但它的各项参数跟之前氟利昂等制冰系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去了解。”

  运用全新的制冷技术造冰,让马克这位老冬奥理解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冰面本身由纯水制成,环保部分体现在制冷系统方面,二氧化碳是一种天然制冷剂,对环境有保护作用,且很高效。几年前,人们用其它方式制冰,但现在我们为了保护地球,我们应该使用天然制冷剂。一些方面更加高效,对环境也更好。”

  为了更好的与场馆磨合,马克带着他的制冰团队付出了大量工作。“每天我们都在不断学习,就像我说的,只要有机会制冰就会不断提高。我们现在有很多好的机会,我们在10月、11月也有更多机会,尽最大的努力为冬奥会赛时制冰。”

  在问到他能不能量化一下目前所制成的冰的数量,马克想了想说:“我没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估计大概够铺三到四个冰球场了。”

  带出中国冰二代

  速滑赛道的清冰工作和花样滑冰与冰球项目不同,每次需要出动两台清冰车。马克开一辆,他的中方团队开一辆。这一次,马克也肩负为中国培养制冰团队的任务。

  “这次测试活动,我们有四名中国制冰师,我也从卡尔加里带了两名同事。奥运会赛时我们的队伍会更加壮大,有服务过往届冬奥会的加拿大制冰师,也有中国的制冰师。我们想在这里留下遗产。之前的奥运会我们都没有留下遗产,在场馆制完冰就离开了。这次来中国,场馆告诉我,他们有完善的遗产计划。我想确保我们离开之后,会有受过训练的人员继续冬奥制冰工作。”马克说。

  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介绍,两年前,国家速滑馆和国家游泳中心,就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联手开设了“双冰场馆制冰人才订单班”。这次测试活动,学院派出29名学生进入冰丝带和冰立方场馆实习。

  武晓南说,邀请马克带领学生工作前,他曾征求过对方的意见。“马克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他愿意在‘冰丝带’带出一批‘小马克’来,这让我非常感动。”

  中方制冰师冯刚介绍,几天来,大家和马克一起工作,不仅学习了他服务过奥运会的经验,还感受到他对制冰工作的热爱。“马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制冰工作的热爱,就是相当于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冯刚说。

  在观摩、协助主制冰专家工作时,中方团队感受了这份工作的严谨。“场地冻冰前,要用洗地机将冰板层的杂物、尘土清除,将围绕冰场的板墙缝隙逐一封严。制冰机组启动后,冰板层逐渐降温。再打开除湿机、空调机,将室内温度、湿度调整至最佳状态。然后,就是围绕赛道数百次的喷水浇冰,再加上喷漆画线,整个制冰计划持续近14天。“冯刚说。

  “最快”冰面没有不可能

  看到测试活动比赛已经展开,媒体急切询问马克,这块冰面能不能成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冰面。马克表示,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时间,打造最完美的冰面是有可能的。

  “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马克表示,“现在距离赛时还有九个月,我们之前也遇到过,会有压力,但是没问题。运动员越有机会上冰比赛,我们就越能和运动员沟通合作,提高冰面质量。所以我们在9月,10月,11月有机会继续提高,为冬奥会制出完美的冰。”

  冯刚则认为,目前的冰面已经堪称完美。“我觉得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用二氧化碳系统制出来的冰面,咱们5500平米的冰面,冰温很均匀,基本能够控制到0.5度以内。冰温均匀,整个冰面的硬度就是一样,不会有的地方软,有的地方硬。冰温均匀,就保证运动员滑到不同的位置,感觉全是一样的。”

  随着测试活动比赛全面展开,马克也打算从教练和运动员那里,了解对冰面的意见和反馈。“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切都很顺利,在稳步推进。运动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许多人上冰滑的体验也很好。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马克说。

  谈到“最快冰面”这个目标,马克表示,团队会努力将目标变成现实。“我们也去过一些平原场馆,也制成了很快的冰。上届奥运会在平原进行,也差点打破了世界纪录。所以我们该设定这个标准,看能不能一起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