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2021-04-26 14:22 的文章

梦想如光照亮:高原冰壶队的逆袭与成长

  新华社西宁4月22日电 梦想如光照亮:高原冰壶队的逆袭与成长

  新华社记者李琳海

4月21日,青海队选手江邓傲(左)、蔡怀硕(中)、许鑫在中国冰壶精英赛中国公开赛(中国·青海)男子团体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以0:2输掉首局后,这支在高原成长起来的冰壶队没有失去战斗力,面对哈尔滨市队,他们稳扎稳打,没有退缩。

  第二局青海队是后手,局尾,队员们依靠配合,打出漂亮的“双飞”,现场观众拍手叫绝。

  第三局,青海队扳回一分。但第四局,哈尔滨市队没有给这些小将任何机会,4:0的大比分优势让冠军的归属几乎没有悬念。

  21日下午,在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中国冰壶精英赛中国公开赛(中国·青海)男子团体决赛中,七局交锋后,缺少大赛经验的青海队最终以3:8输给了实力强劲的哈尔滨市队,获得亚军。

  冠军的奖杯如此夺目,对于这些年轻的高原“壶手”,这枚来之不易的银牌显得更加厚重。

  19岁的蔡怀硕是青海冰壶男队四垒。2018年10月,老家是山东济宁的他进入多巴基地练习跆拳道项目;2019年5月,通过“跨界选材”,他进入冰壶队。

4月21日,青海队选手蔡怀硕在中国冰壶精英赛中国公开赛(中国·青海)男子团体决赛中掷壶。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跆拳道需要技巧与力量,冰壶项目需要更多冷静的思考,为什么会大跨度选择冰壶项目呢?记者问。

  蔡怀硕的回答真诚而有力:“当时再继续练跆拳道项目,感觉我已没有特别的优势,机会太少。选择冰壶,也算是一搏吧!”

  回忆起当初组建冬季项目队伍时的艰辛与不易,青海多巴国家训练基地主任、青海省体育发展总公司总经理汪宪忠感慨万千。

  “2018年组建冬季项目队伍时真是‘白手起家’,没有教练,我们从吉林等地聘请;没有队员,就从青海省体校和青海体工大队跨界选拔;没有专业装备,教练团队四处协调,希望队员们能尽快投入训练。” 汪宪忠说。

  冰壶队员们依旧记得,训练时由于专业鞋子没有到位,他们脚上套着塑料袋上冰的场面;没有冰壶杆,他们就用拖把杆替代;很多队员没接触过冰上项目,上冰时,不知摔了多少跤……

  早在2016年,多巴基地将国际冰壶赛引进高原,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冰雪项目。有了赛事,还需要培养自己的队员和相关冰雪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高原冰壶队和冬季两项队初具雏形。

  汪宪忠说,这两个项目选择是考虑到基地的实际情况:冰壶训练,我们已拥有高标准的场馆。多巴基地非常适合耐力训练,加上基地有较好的射击训练传统,冬季两项被引入。

  寒来暑往,更多像蔡怀硕一样的队员投入到冬季项目训练中,现在在基地练习冰壶的队员超过40名,平均年龄约为18岁。

4月21日,青海队选手许鑫(左)与队友江邓傲在中国冰壶精英赛中国公开赛(中国·青海)男子团体决赛中观察冰壶走向。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陈路安是青海冰壶队的教练,曾经效力于黑龙江省队的他对孩子们充满期待。21日结束和哈尔滨市队的比赛后,他说:“一切在情理之中,队员们用实力证明他们在高原的汗水没有白流。”

  组队以来,青海队员正式在冰上训练时间为2年,而哈尔滨市队队员均参加过多次国际大赛,其中四垒队员巴德鑫参加过索契和平昌两届冬奥会。

  “对方选手冰龄比我们有些队员的年龄还大,在这样的大赛交手中,我们找差距,补短板,也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潜力。”陈路安说。

  20岁的孟庆辉是青海冰壶队的好苗子,同样从跆拳道队转练冰壶的他慢慢爱上了这个有“魔力”的项目。

  “冰壶就像是在冰上下象棋,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我们运筹帷幄,用体能和智慧演绎冰壶魅力。”孟庆辉说。

  如今在高原青海,冰壶队和冬季两项队已逐渐在国内大赛中崭露头角,多巴基地逐步实现了队员梯队建设。可喜的是,本次比赛场地的四名制冰师实现了本土化。

  冰上和雪上项目齐发力。拥有岗什卡、玉珠峰等雪山的青海逐渐培育出众多登山滑雪等项目爱好者和高山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