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2021-05-15 13:20 的文章

水立方化身“冰立方”有门道 国家游泳中心冬奥测试活动成效显著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彭延媛):在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竞赛场馆中,有“水立方”之称的国家游泳中心承担了举办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的任务。由“水”转“冰”的过程并不简单,每个领域各有门道。而通过正在进行的冬奥测试活动,国家游泳中心的运行团队也发现了问题、积累了经验,对下一步和赛时工作有了更好的规划和更强的信心。

完成“水冰转换”的国家游泳中心变身“冰立方”。  摄影:王悦阳

  在整个测试活动中,国家游泳中心运行团队场馆后勤副主任杨奇勇最操心的事里始终包括那块“冰”。在评价制冰系统运行时,他说,原本设计覆盖的时间只到3月中下旬,这次却延续到4月中旬,由此来看,运行“比较完美”:“尽管天气一天天变热,湿度一天天增加,但这套机器设备在科研引领之下,配置非常合理。我们对室外温湿度、室内的温湿度、露点温度、冰面温度全部进行了实时监测,跟国际冰壶组织要求的条件是基本匹配的。冰面上没有看到可见的结霜或者升华,包括裂缝,这些一律没有。”

  也不是没有遇到风险。杨奇勇透露,4月2日那天有小雨,赛前,他们在一条冰道上发现了霜的痕迹,立刻加大机器设备运转将其消除;转天,冰面就又非常完美了。

  完美的冰能让运动员创造好成绩。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如何保障运动员和冬奥会的安全更是大课题。跟过去相比,北京冬奥会场馆运行团队里增加了“医疗和防疫副主任”一职。而在冰立方,担任这个职务的是来自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知名急诊和重症医学专家陈旭岩教授。谈到应对疫情的挑战,她说,根本原则是科学防疫并做好充足预案,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测试过程中,云南出现了病例,这就是个考验。我们场馆里还出现了一个发热病人,运动员里也出现了一个发热病人。我们正好通过面对真实病例,走通了前面设计的流程——都很顺畅,配合度很好。我们知道不是新冠,因为前面都做了很好的筛查,但(为了测试),就把当成一个疑似病例来全流程处理。”

  防疫还有很多前置作业,比如预案撰写、流线设计、培训路演以及对9万平方米的冰立方进行了3次彻底消杀。但陈旭岩知道,参与测试的人员都是中国人,没有入境人士;真正的挑战是10月的测试赛和冬奥开幕之时;这个20名医生和20名护士组成的团队未来或许还会扩大,还要付出更多努力。

  即使只从医疗保障的角度看,测试活动都为冬奥会起到了很好的备战作用。冰立方场馆医疗官宋飞说,本以为冰壶很优雅,运动员外伤大概率都是肌肉拉伤,但他们实际处理的55例伤病的情况并非如此:“除了拉伤,还会有些摔伤,冰上运动要控制动作不容易。还有些韧带损伤。稍微严重一点的,血肿都会有。冰壶虽然优雅,但也很激烈。比如运动员在场上都会反复喊叫,这就容易产生咽炎。我们确实发现了很多咽痛的病例。这些都是在实际比赛里,我们才会知道的事情。”

  同样经历“模拟考”的还有志愿者工作。志愿者柴腾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测试期间,他在冰立方参与志愿者综合事务组工作,内容包括信息采集、培训排班、交通餐饮服务等等。他说:“测试活动就像模拟考,是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起到查漏补缺、积累经验的开路先锋作用。所有志愿者既是答卷人,也是考官,去测试我们志愿服务工作领域里面的各个工作机制,这非常有意义。”

  通过测试,冰立方运行团队对赛时运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好的规划。杨奇勇透露,赛时,他们可能会在形象景观上增加文化特色,给大家带来惊喜;在技术上为运动员提供更多关于冰面和环境的数据,减少变量。他说:“希望通过测试活动的积累和我们未来的改进,让水立方在冬奥会时再次震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