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及延庆赛区53项冬奥工程完工
7月19日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200天,冬奥工程建设进展如何?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截至7月17日,由北京市负责建设的北京及延庆赛区冬奥工程共计57项,累计完工53项,剩余4项计划于2021年全部完成;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6月底全面完成,“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设计理念由蓝图变为现实。
开闭幕式场地“鸟巢”改造10月完成
在北京及延庆两赛区,8个竞赛场馆已于去年年底全面完工,配套设施均达到场馆调试运行和测试活动举办要求,目前已通过赛事活动的全方位测试检验。9个非竞赛场馆目前已完成7个项目,日前,北京冬奥村、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交付北京冬奥组委使用,冬运中心综合训练馆项目完工验收。
其中,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规模最大的新建项目。冬奥期间预计将接待3000多名文字及摄影记者,约1.2万名转播人员。据介绍,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工程以钢结构为主,其外幕墙采用特有的“群鸟”造型意象。主体建筑东、南、北三侧立面由特殊幕墙单元体——“鸟窗”造型的金属及玻璃幕墙组成。2376块幕墙单元体连点成面,恰似一群轻盈的飞鸟,搭配建筑主体“鲲鹏展翅”的造型,彰显建筑与自然和谐呼应的灵动韵律。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建设、改造的收官之作——国家体育场“鸟巢”开闭幕式的建设、改造工作已于7月4日全面启动,计划今年10月完成。
延庆赛区完成生态修复214万平方米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从2015年开始至今历时近6年,成为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共计完成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于德泉介绍,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两地三赛区中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最高海拔2198米。启动之初,赛区面临无水、无路、无电、无通信的局面,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不亚于任何一处新建场馆工程。
为保护小海陀山的环境,延庆赛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2016年,在动工之前,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在工程建设开始时,对于赛区内受到扰动的植物更是进行了“一对一”的人性化服务。根据每一棵树在施工中受到的不同影响,以及植物特性进行了“私人定制”的保护方案。截至目前,赛区内原地保护树木共计313棵,迁地移植乔木24272株,建成迁地保护基地近300亩,成活率约91%;近地移植灌草11027株,目前这些植物都由专业园林单位精心养护。
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专利技术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项目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工程设计新颖,施工难度大,新技术应用多。据北京城建集团国家速滑馆工程总承包部经理李少华介绍,场馆在设计理念、技术工艺、材料选取、施工技法等多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在国家速滑馆建设中,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实现国产高钒封闭索在国内大型场馆中的首次大规模应用;高工艺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打造出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丝带”造型;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作出1.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全冰面。目前,国家速滑馆共申请国家专利技术34件,已获授权国家专利技术8件。
北京和延庆两大赛区在建设过程中开拓创新,形成了一大批专利技术。延庆赛区目前已申请专利150件,已受理、授权144件。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延庆场馆建设处处长刘利锋介绍,其中已授权专利92件,关于雪车雪橇场馆建造及运维技术的73件,关于高山滑雪场馆建造技术的8件,关于市政配套建造及运维技术的7件,关于奥运村建造技术的4件,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于德泉说,冬奥筹办已进入全力冲刺、全面就绪、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北京冬奥建设将继续坚持首善标准、弘扬工匠精神,按照标准进一步完善场地和设施设备,确保场馆和赛区整体达到办赛标准,推进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全面收官,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