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体育 2021-09-22 14:30 的文章

全运会首个冲浪冠军诞生记

  新华社海口9月13日电题:全运会首个冲浪冠军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刘博、田睿

  9月11日,全运会冲浪比赛四分之一决赛,比赛还剩下最后三分钟,黄莹莹仍落后对手5分多,至少需要一道高水平的冲浪表现才能反超对手。

  只见一道大浪奔来,黄莹莹迅速划水、冲刺、起身“抓浪”,完美表现了“浪顶回切”等技术动作,穿梭、折回,就像在海浪上画了个“S”,凭借两个连贯的动作拿到7.93分,反超对手晋级。

  “比赛中通过自我调节,直到等到一道好浪涌来,正是通过抓住这道好浪,我建立了比赛的信心,直到夺得冠军。”黄莹莹在赛后说。

  11日的决赛当天,台风过后的日月湾浪高可达1.5至1.8米,非常适合冲浪选手发挥动作。黄莹莹几组动作下来发挥稳定,以12.34的高分战胜河南队选手王雪银,摘得全运会史上第一枚冲浪金牌。

  争取这枚金牌,黄莹莹顶着相当大的压力。在决赛阶段的小组赛中,她几次出现失误没能顺利抓住海浪。在接下来的复活赛中,她一路力克强敌,最终以复活赛第一的成绩进入淘汰赛。

  “台风来得太及时了,送来了大浪,更适合自己发挥。”黄莹莹说,预赛期间日月湾浪况较小,自己的体格大,小浪推不起来动作,后面大浪才发挥出水平。

  今年21岁的黄莹莹出生在海南万宁,她出生的村子紧邻日月湾。夺冠后,黄莹莹回到家乡田新村,村民们聚集在村委会迎接冠军回家。此时她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和村里小朋友分享着自己的冲浪经历。

  时间回拨到九年前,在万宁市政府的资助下,12名黎族村庄的孩子组成的少年冲浪队在日月湾创立,12岁的黄莹莹正是其中一员。

  “我们住在海边,但女儿不会游泳,我们原本是想让女儿学学游泳、锻炼身体的。”就这样,黄莹莹被母亲杨爱妹送到少年冲浪队。“第一次接触冲浪,教练会在后面推板,站在冲浪板上感觉很好玩。”黄莹莹说。从此,冲浪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2016年,短板冲浪作为新项目进入东京奥运会。为了心中的冠军梦,她决定从长板改练难度更大的短板。“短板有更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对于身体平衡性的要求更高。要让冲浪板和身体融为一体,才能发挥出好的动作。”黄莹莹说。

  想要取得成绩,就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天在海边风吹日晒,还要忍受狂风暴雨、艳阳高照交替的多变天气,个性坚毅的黄莹莹总要比别人多练一会。

  “完成动作可能只有十几秒,等一道好浪却要十几分钟,所以我们大量时间都泡在海里。平均每天6个小时,长期泡在水里寒气重,膝盖在阴天也会痛,要通过针灸保养。”她说。

  记者看到黄莹莹的眉角处有一个小小的伤疤,这是她在训练中眉骨被撞伤后留下的痕迹。其实黄莹莹的身上有多处伤痕,都是在训练中被冲浪板的尾鳍割伤留下的。

  面对这些困难,黄莹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每次都是笑一笑继续训练。“女儿爱笑随我了,从小性格就大大咧咧,像个男孩子一样。”杨爱妹说。

  冲浪比赛中,动作的难度是最终成绩的重要考量因素,高难度动作往往能在海面上产生“大水花”。为了能够冲击冠军,教练会布置能够释放“大水花”的冲浪动作。

  “教练布置的动作无法完成,我就去增加力量训练。”黄莹莹笑着说,冲浪后变黑变壮了,以前有人给她取过“黑妹”的外号。但她很自豪能向别人介绍自己是一名冲浪运动员,冲浪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人也更自信。

  全运会结束,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正准备组建新一届冲浪国家队备战2024巴黎奥运会。黄莹莹也一直以奥运舞台为目标。“全运会冠军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目前自己离国际顶尖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要更加刻苦训练,争取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