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狐》与现实“共振” 公安剧题材再更新
反映不为人知的经侦故事,“在线教学”引观众追捧
《猎狐》与现实“共振” 公安剧题材再更新
本报记者 李夏至
由王凯、王鸥主演的跨国追逃经侦题材剧集《猎狐》正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热播,优酷同步跟播。该剧以1949年以来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海外追逃行动“猎狐行动”为原型,涉猎了过去公安剧种里极少展现的经侦题材。因故事与现实高度重合,一经播出,就被不少观众追捧为“在线教学”而备受喜爱。
“猎狐行动”现实中启动于2014年,开展近六年来,共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6000余名,其中缉捕“百名红通”外逃犯罪嫌疑人60名,追回赃款达100多亿元人民币。《猎狐》中讲述的故事起点则从2007年开始,这一大背景契合了2008年的环球股灾,剧情中出现的股市暴跌、资本割韭菜等行为,与现实产生共振,一播出就引起了不少观众的注意。
剧中出现的股评人郝小强更是“金句”不断,他一方面以专业荐股专家的身份笼络人心,一方面又执行着操控克瑞集团股价的违法行为,并在过程中对于如何操控股价做了“现身说法”。剧中郝小强“现身说法”,直接用浅显的方式解释了股票市场中如何进行“割韭菜”的操作,而他不少大白话的表达,也将复杂的股票交易黑幕解释清楚,如“不存在救不活的股票”“先知先觉者大口吃肉,后知后觉者啃点骨头,不知不觉的人接盘买单”等,这些金句在播出后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据制片人张翼芸介绍,剧中的时间线从2007年开始,伴随着追查克瑞制药的案件,当地公安局才成立了经侦支队。“实际上,从2003年开始就有了经侦警察这个警种。”张翼芸说,观众虽然对公安题材电视剧并不陌生,但经侦题材(经济犯罪侦查)就少见得多。《猎狐》的出现,算是对经侦题材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观众来说,《猎狐》是一个了解经侦警察的窗口,同时,也是一个了解生活中各种经济犯罪、引起警示、对周围生活进行观察的窗口。”
据了解,该剧剧本打磨3年才得以完成,期间编剧赵冬苓采访了公安部经侦局和地方经侦部门近百名干警。在翻阅大量案例资料的基础上,厘清故事主线,几易其稿,最终定版了今天观众看到的“猎狐”故事。
作为一部经侦剧,《猎狐》讲的不仅仅是经侦,更有经济犯罪背后人心与欲念的博弈。从经侦警察视角出发,在刻画典型人物的同时,也在案件的抽丝剥茧中探寻人性的复杂、正与邪的较量。已经播出的剧情里,经济犯罪分子不惜以各种方式渗透进办案人员的家庭关系,王凯扮演的警察夏远的女友于小卉已经被郝小强拉下水,经侦队长杨建群的妹妹杨建秋也被犯罪分子刻意拉拢,这些都为未来经侦警察如何厘清家庭关系埋下了伏笔。
主演有话说
王凯: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警察
作为该剧主演,王凯不是第一次和警察角色结缘,无论是刑警队长还是警察局长,过去拍摄过的剧集也都和打击犯罪、侦查破案等关键词密切相关。而此次出演《猎狐》,王凯坦言虽然职业相同,但却是完全陌生的一个领域。
据王凯透露,他在天津经侦总队体验生活过程中,与真实的经侦警察聊天,得知海外追逃是“猎狐行动”的关键一环,也是最为棘手的一个步骤。因为中国警察在国外没有执法权、不允许配枪,更多时候还要面对复杂的沟通成本。“在国外任何行动都必须有外方警察陪同,所以办案其实很束手束脚,而且你知道办案就是要快速出击,但要履行完他们的程序、全部都沟通好之后才能执行,就非常容易耽误时间。”
王凯介绍,这个时候就需要经侦警察发挥个人智慧,拓展交际能力,想尽办法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这是对经侦警察的巨大考验,也是王凯在诠释过程中的一道屏障。“因为要遵守国外的规章制度,还要了解他们的人文环境,所以不仅要学金融外语、法律外语,也要知道他们有关风土人情的表达。我们的台词也设计了不少,一开始不敢说,但后来豁出去了也就不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