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转型执导《河山》 王新军:愿意为抗战剧正名
首次转型执导《河山》 “争取拍一部留得下来的抗战剧”
王新军:愿意为抗战剧正名
因为出演过抗战剧《抗日奇侠》里“手撕鬼子”的王牧风,王新军被网友戏称为抗战神剧“本神”,但在接受采访时,他对此并不避讳。对于“雷剧”,王新军认为是创作本身从开始就走进了一个误区,而他首次转型执导的精品抗战题材剧《河山》,也正是他决定重新定义抗战剧的“标杆式”作品。
以扎实的人物作为核心
王新军出生在军人家庭,也曾是一名军人。无论是来自家庭的耳濡目染,还是在部队的切身体会,军人情结使他更愿意用生死情怀去诠释对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的认知,由此《河山》便成为他的导演处女作。
带着对以往参演抗战剧时的反思,在“情节大于人物,还是人物大于情节”这个问题上,王新军决定先以一个扎扎实实的人物作为核心,再围绕人物将故事娓娓道来。剧中,王新军扮演的卫大河是一个性格豪爽耿直,骨子里刻着忠孝节义,但又不失敏锐和叛逆的陕军团长。抗战爆发后,卫大河被调到中条山游击纵队与八路军、中央军、晋军、川军共同抗日,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人生蜕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在捍卫国土时,卫大河宁死不屈、霸气十足,在陪伴父母之时,他乖巧得像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在追求爱人的时候,他又不乏可爱笨拙,卫大河内心复杂的情感转换被王新军拿捏得恰到好处。他希望塑造出来的形象是丰满立体的,但又不能因此失了约束。相比其他抗战剧中的英雄角色,卫大河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王新军看来,之前所谓的“雷剧”其实是从创作本身开始就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抗战题材的剧作就是相对低成本的,有时还会为了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加入适得其反的情节。“‘雷剧’的出现是一个行业的惯性问题,随着我们的创作手法、认知、思想都逐渐地统一起来,制作出抗战题材的精品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集齐了众多实力派戏骨
《河山》在北京卫视开播时,王新军在微博上发了篇长文:“聆听观众的声音是我的职责所在,大家这些年来的肯定与批评,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妻子秦海璐转发表示支持:“见证了5年来你在《河山》上的努力和付出,不管是作为‘本神’的你,还是作为导演的你,都很棒。”
早在七年前,王新军和秦海璐就在《独立纵队》中有过合作,并结缘于此剧。此次两人在《河山》中出演一对恋人,里应外合获取敌人情报,打赢了数场战役,默契十足。除了秦海璐的鼎力相助,《河山》还集齐了李雪健、张嘉译、辛柏青、尤勇等众多实力派戏骨,这其中呼声最高的当数在剧中饰演卫大河父亲的李雪健,他把一个乡绅失去东北老家的委屈、抗敌报国的激情,以及在力图自保与民族大义之间的动摇拿捏得十分精妙。
十五年前,王新军和李雪健就因合作《历史的天空》结下深厚的情谊。在那部剧中,王新军饰演游击队副司令员窦玉泉。李雪健当时说过的一句话,王新军至今铭记于心——“我现在想,到了这个年纪我要拍戏,就要拍能够留得下来的戏。”王新军很感谢这十几年来李雪健在艺术道路上对自己的帮助,“这次拍《河山》,我也想争取拍一部能够留得下来的作品,这是我的初心。”王新军说,卫父这个角色就是照着李雪健写的,有一场卫大河扛着儿子从外面回家吃饭的戏,拍的时候李雪健很自然地问了一句:“你觉得他有点分量吧?”这是剧本中没有的台词。王新军当时一愣,这个表情也保留在了戏里,然后他接话说:“那肯定吧,这都是你和我娘的功劳。”虽是一段即兴演出,两人却把剧中久别重逢的父子关系一下拉近了。
大量融入西北文化风俗
《河山》的拍摄条件十分艰苦,还原战争场面的同时,还要请到数量庞大的群众演员,而把众多群众演员变成一个个久经沙场的战士,不是件容易的事。王新军回忆,在群众演员到片场后,他从站立到行走各方面都对大家提出军事化的要求。为了统一剧中士兵的发型,每个来到剧组的群众演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头。王新军特意叮嘱观众仔细观察剧中演员们的发型,“除了一些特殊的人物,其他在一线打仗的将士都会把头发剃掉,这是《河山》和其他剧相比的不同之处。”
剧中,卫大河的口头禅“哈怂”在网上掀起了一股西北方言热。除了“谝”、“达”这些一听就充满亲切感的方言以外,剧中包含了大量真实的社会生活细节,从肉夹馍、臊子面等特色面食,到传统节日时的习俗,都透露着浓浓的西北文化气息,这对从小就生长在西北的王新军来说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是西北人,爱吃面。秦腔也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包括我们这戏里有贴窗花、过年、元宵节等氛围的铺排,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这部戏的地域特色。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地区的才越是世界的,我想把这样的理念和概念放到这部戏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