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陈凯歌现在的作品为何不再感人
“疫情导致学术交流和研讨几乎不能线下举行,但我们涉及的这个专题对话,就是为了在2020年抗疫取得一定阶段成果之后,启动我们具体的交流对话学术活动,毕竟学术需要坚守。”5月12日晚,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国艺术学派与中国电影学派交流、研讨和分析”的“云端”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这样说道。
该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华乐派、中国舞蹈学派、中国书学以及电影评论学派、动画学派等领域的专家,就中国艺术学派的多年实践和未来中国电影学派和各种艺术门派的交叉借鉴和交流的可能性,进行深入探讨,活动吸引了多家高校的众多师生在线参与和聆听。
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中国电影新力量这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陈思成导演的《唐人街探案2》、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以及多位女导演群体的作品,都形成了强有力的影响,“中国电影从性别、年龄、风格等各方面形成了合理梯队,结构性的优化,积累了更多经验,为中国电影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他认为,这次疫情对中国电影的冲击非常巨大,但伴随着互联网迅猛的发展,网上电影的兴起,将对传统电影业造成前所未有的一个冲击,如何在后疫情时期,推进中国电影升级换代、提质增效,推进中国电影的结构性调整,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艺术方向首席研究员王海洲认为,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当前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品格是一个有效资源。他引用王国维的“境界学”理论,认为大多数不成熟的国产影片,就是因为没有境界,“一个作品的境界得来,需要创作者面对景物时,内心要有真情实感。我们看《诗经》中关于民风的作品,都是发自内心地想要表达,朴实自然、天真无邪。反观当前的中国电影,很多作品缺乏发自内心的表达,大多数的影片创作态度、创作方法不端正。”即便是张艺谋和陈凯歌这样的大师,他们现在影片制作的条件相比之前是很好的,“但作品和评价往往达不到艰苦创业年代时的那种境界,就是因为《黄土地》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红高粱》也是。”王海洲认为,如果想让我们的作品重新走回高峰,就要像王国维先生讲的那样,“真讲真性情,发表真情实感。”
王海洲强调,我们这些年学习西方电影的视听语言,但对于中国人自己最擅长的传统艺术美学都没有掌握好,“中国的唐诗、宋词中都含着特别精到的电影视听语言思维和视听语言结构,其实这才是我们中国人擅长的。中国古代人就有一种实情思维,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视听思维语言意识,《古诗十九首》里面有,唐诗宋词里面更多,当代人要花更多的功夫去系统化、深入化、体系化地研究它”。
周星教授认为,不管是《神女》《小城之春》《早春二月》,还是《城南旧事》,都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抒情审美的诗意以及与生命沉重感知的交织,但最近几年,虽然商业电影得到了大发展,但中国电影以往的文化传统和中国电影散文诗化的表现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不过他对2019年公映的王小帅执导的《地久天长》非常赞赏,认为该片“再一次将中国电影的情感表现传统和人生命运之中的沉郁顿挫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