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国家所想 急国家所急——科技领域党员代表谈“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基础研究看起来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却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它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9月10日,在中宣部举行的“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强调了基础研究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
过去几十年,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到来,全球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领域党员代表们在见面会上各抒己见。
基础研究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源头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蔡荣根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源头,发达国家无不是利用基础研究的突破带来产业变革而成为世界强国的。
这些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明显差距。“现在面临着许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事实上是背后的基础理论没有搞清楚,源头和背后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蔡荣根坦言。
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物理是物理学所有分支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是自然最本质的规律,拓宽的是知识的边界。“从几次科技革命的历史就可以看清楚,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会带来颠覆性的、引领性的技术突破,如果没有基础原理的突破,颠覆性、引领性的技术突破是不可能的,科技强国也就无从谈起。”蔡荣根说道。
鉴于此,我国近年来反复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加强基础研究落到实处呢?
在蔡荣根看来,加强基础研究,首先要遵循基础研究的规律。基础研究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不可预测性和人才作用突出等特点,所以加强基础研究要有长期稳定支持的环境。
我国最近几年陆续出台了许多政策,涉及到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成果的评价、科技人才的激励等。“这些政策非常好,非常接地气,极大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释放了科技创新的活力。”蔡荣根说。
蔡荣根表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应该有使命担当,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只要每位科学家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肯定会不断提升,一定能够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昂首屹立在世界东方。”
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1985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和高速列车的研发、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王军以中国高铁的成功经验为例指出,要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在重大工程上世界领先,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采取新型的举国体制。
王军强调,在重大的科技工程创新过程中,一定要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进步,不管是基础研究领域,还是高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飞速进步,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从事了30余年科技研发工作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直言。
他解释道,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中国人提出的科学问题还没有那么多,很多科学问题是国外提出来的,我们跟在后面做;在技术领域里,很多原创性的技术,还有一些变革性技术,我们还是不够多的。
“要想实现科技强国的话,我们还要下很大的气力,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块还要加大投入。”陈学东说道。
同时,陈学东也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个国家如果企业不能技术进步,它的装备制造业不能上去,对整个国家的科技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陈学东认为,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的技术进步而奋斗。如果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都能弘扬起来的话,就会好很多。
此外,科技评价体制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至关重要。“最近我国在部署科技评价体系的机制改革,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对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学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