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1-10-31 13:33 的文章

《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昨日收官

  拍摄前周迅拜访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以揣摩角色

  《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昨日收官

  功勋力量催人进,深耕不辍系家国。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单元,昨晚在北京卫视品质剧场收官。

  该单元由导演郑晓龙执导,王小平编剧,周迅、张颂文、宋佳伦、郭晓峰领衔主演。以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为原型,细致展现了屠呦呦从接受“523”任务开始,历经多年艰苦奋斗,研究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全过程。  

  雕刻细节

  郑晓龙团队全景式还原抗疟之路

  在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同事曾多次就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但屠呦呦直言:“科学研究不应该有禁区,不管是从中药店买的药材,还是野地里长的植物,不管是水煎还是绞汁,只要研制出新的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在编剧王小平看来,屠呦呦是个非常直爽的人,她极其专注于她的研究,所以不那么在意人情世故,“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种透明充满了朴素的可爱”。

  在很多观众眼中,郑晓龙与王小平出品必属精品,《甄嬛传》《芈月传》等热门佳作都由夫妻俩联袂打造。而这次拍摄《屠呦呦的礼物》,郑晓龙团队更是匠心雕琢,力求品质。他坦言:“越是对细节的专业,越能让观众感受到情节的真实。”为了追求这份真实,郑晓龙团队查阅数以千计的中医古籍和原始中药记载资料,跨越上千公里,辗转北京、海南省陵水县、浙江省宁波市等地,一遍遍地重新搭建场景,改造危楼,力图以1:1的比例,全景式复原屠呦呦当年的工作场景。

  修复改造的过程极其琐碎复杂,难度最大的当属该剧的核心场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因为它属于危楼,我们要从结构上真实地还原,工程量极大。”制片人敦淇说道。为此,剧组在密云老厂房的基础上耗费50天时间完成了中药研究所的改造工作。为了找到屠呦呦团队萃取青蒿素需用的7个大缸,道具组几乎跑遍了中国各省市的大小市场,终于在宁波市象山县找到了当地人腌制白菜的7个大缸。而在拍摄地海南,剧组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山路崎岖,汽车无法到达取景地,在交通受阻、人力有限的艰苦条件下,剧组依靠人工搬运,将所有的设备器材扛到取景地,重新搭建越南军队野战医院和试药基地。

  寻找共通

  周迅连走路拿包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齐耳短发,带着一副棕色框架眼镜,走起路来从不看人,出门总忘带钥匙,周迅演绎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于色,独来独往,看起来有些呆呆的,但对青蒿的研究却极其认真。导演盛赞周迅道:“我觉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员的料,塑造能力极佳,她像进入到这个人物里一样,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尽管已经拿遍了各类演技大奖,但与屠呦呦这个角色的相遇却让周迅犯了怵。“当时小平老师和晓龙导演说想让我来演屠呦呦,其实我是很紧张、压力很大的,因为我对那个世界不太了解,尤其是实验部分,虽然请教了专业的老师,但由于熟练性不够,专业度和准确度要时刻依赖专家从旁指导。”为此,在拍摄前,周迅特意去拜访屠呦呦并和屠呦呦的同事们聊天,寻找共通揣摩角色。“我和屠老师的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钻研医学,我钻研表演,所以这么一转换,我就摸到了一些门路。”

  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是个非常冷静的人,没有太多的情绪表现,所以她刻意将屠呦呦的这一特质放大。有场戏讲述屠呦呦所在的实验室意外着火,“523”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一向情绪稳定的屠呦呦哽咽地说:“我对我们‘523’项目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有过各种各样的设想,唯独没有想过会着火,其实火灾不是问题,火灾反而对我们是个提醒,提醒我们……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取工艺还有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这场戏周迅含泪演绎,隐忍得让人心疼,仿佛让观众看到当年那个坚毅且内心极其强大的屠呦呦,虽心有不甘,但依然带领着团队勇往直前。

  关注

  《功勋》进入最后一棒 《袁隆平的梦》开播

  18日晚,《功勋》的最后一棒《袁隆平的梦》单元在东方卫视开播。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单元主要讲述了袁隆平如何心心念念为解决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几十年不懈探索和奋斗的故事。

  昨日,官方释出了《袁隆平的梦》单元海报与单元预告。在单元海报中,袁隆平(黄志忠 饰)面带微笑,迎着天光,踏着暖阳,从稻田中走来,和他一起走来的还有夫人邓哲(董洁 饰)、挚友谭胖公(任重 饰)、谭胖公夫人田荷花(蒋梦婕 饰)。在不同风格和气质的演员饰演下,主要人物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比如任重饰演的谭胖公诙谐幽默,执迷“福尔摩斯式的解谜”,为严肃且紧迫的科研故事线增添了活泼的氛围。

  预告片的开端,袁隆平站在远处的梯田之上,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中气十足、掷地有声。水稻田以俯拍的视角呈现,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袁隆平在田间劳作显得尤为渺小。虽渺小但努力,袁隆平从未放弃与大自然抗衡,一直在“和时间赛跑”的路上,一直在追赶着太阳……预告片结尾,袁隆平手持杂交水稻的种子,高举头顶,饱满的颗粒迎风招展。这株承载着无数汗水和心血的水稻苗是《袁隆平的梦》单元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本组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