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娱乐 2020-05-08 13:52 的文章

电视剧《清平乐》热播 以传统文化之美击中观众

  以传统文化之美击中观众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版图中,有气势恢宏的唐代文化,有内敛精致的宋代文化,有包容多元的清代文化……近期,一部讲述北宋皇帝赵祯从少年登基到“仁宗盛治”故事的电视剧《清平乐》热播,收获了不俗的反响。有观众评价道:“场景布局考究,画面华美,随便一截就是一幅画,很有古韵。”

  前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大宋少年志》《鹤唳华亭》等剧集引关注,现有《清平乐》再掀宋文化热潮,后有《大宋宫词》等作品排队待播。曾经,影视作品鲜有涉足的宋文化,为何近期呈现创作高潮?古装题材与宋代文化的结合搭配,将带来怎样的新鲜文化体验?

  历史与文化活态传承的载体

 电视剧《清平乐》热播 以传统文化之美击中观众

  如果有机会回到古代,你最想去哪个朝代?很多人的选择是宋朝。根据网友们的解释,这个朝代有开明的政治风化,有繁荣的市井景象,有自在的文化空间。从以历史的宏大叙事为讲述方式的历史剧,到小人物视角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古装剧,再到古装偶像剧,在古装历史剧二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严肃历史观等开始重回大众审美。以《知否》《鹤唳华亭》《清平乐》等为代表的古装剧集,让承载以上审美特质的宋文化找寻到了合适的展现平台,更让现在的观众有机会感知昔日的文化氛围。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书法宋词,科举选官;坊市街巷,蜜饯美食……一部部电视剧集犹如一本本历史教科书,将这些兴盛于宋代的独特文化悉数呈现。例如,《知否》对点茶工艺的普及让观众了解到点茶要先把茶饼研磨成茶末,再放入茶盏少量多次注入沸水调成糊状、运筅搅动,让水和茶末充分交融并泛起茶沫;《鹤唳华亭》对宋代科举考试的展示,让观众了解到科举考试要考9天,而且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性,设立糊名制度和锁院制度。

  而得益于《清平乐》的视觉化呈现,那些曾引领文学和思想发展的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大文豪,有了具体的形象;“坊中有市,市中有坊”的街巷制度造就的汴京城琳琅满目的市井气息和熙熙攘攘的民生百态,也有了直观的表达。秉承不做过多设计的自然主义,剧中现包现蒸的包子、现杀现卖的活鱼、上万件灯笼等营造出来的空间气氛,让观众仿佛回到了那个历史时期。

  《清平乐》为何要讲述宋朝的故事?导演张开宙对记者说:“人们对宋朝的情感首先来自对宋词的喜爱,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生态能够给予文学作品如此充分的滋养。宋朝是一个存在超过三百年的朝代,政治、经济、科技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我们觉得用电视剧再现它很合适。”

  用细节雕琢呈现历史

  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来展现古装题材,达到对宋代场景、礼仪、风俗等的极致还原,是宋文化能够原汁原味展现并受到观众喜爱的一大关键。《知否》对精美瓷器、茶具酒具的重点还原,参考《清明上河图》的街景布置,《鹤唳华亭》中“太子头戴折上巾、身着宫服、腰佩玉带”的服饰呈现,“话说一半、潜台词丰富”的语言留白艺术,《清平乐》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生活场景的细节处理、对官制、服饰、造型的精心考究等,都是观众称赞之处。

  宋代职官制度复杂,有官有职有差遣,不要说普通大众,非专门研究的学者也未必能弄清楚,而《清平乐》所提及的大小官名基本无误。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主角服装按照宋朝画册几乎一比一还原,将礼仪性和制度性精准凸显。例如,将晚唐妇女的帔帛革新为霞帔,上头绣有纹样并点缀坠子。这种高级礼服的必备配饰,在剧中刘太后和曹皇后等人穿礼服时都有体现。此外,宋朝贵妇最具标志性的“珍珠妆”,以及用桃、杏、荷、菊等四季花卉样式做在发髻上的“一年景”等当时宫廷中盛行的装饰也有所呈现。

  央视《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参与了该剧礼服部分的考证,他提到宋朝礼制极繁,细节极多,《清平乐》能执行到大体接近已是一次很难得的尝试。很多看似简单的道理,对于造型服装设计来说却不那么简单。张开宙介绍:“比如宋人的衣裳是多层穿着的,面料应该不是特别重且硬。纱很轻,而且挺拔,逻辑上可以说得通。另外,款式也修改过多次,为的是更靠近宋画上各种人物的穿着效果。”

  从“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汝窑茶盏到《万里江山图》的山水屏风,从利用古籍影印本制作的书籍道具到考证后设计的皇后办公服饰朱衣,目之所及均是宋代色彩。这些器物层面的精致服化道呈现虽然被很多观众视为古装剧审美的初级门槛,但是正是透过这些复制粘贴式的细微处表现,我们才得以感受宋人独特的美学趣味;正是透过一张张堪称“高清壁纸”的绝美画面,我们才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厚度。

  在创作中放大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除了视觉层面的精心制作,思想价值层面的去芜存菁才是古装剧集应该倾注更多笔墨的创作之处。不难发现,《知否》《鹤唳华亭》《清平乐》等优秀剧集开辟的叙事空间,没有局限于美术审美领域,而努力在精神层面发力深耕,实现从文化欣赏到人生体悟的引领升级。

  《知否》透过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展开了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鹤唳华亭》通过萧定权以家国天下的君子准则与小人做斗争的故事,隐喻“小怯大勇可搏鹰”的人物气概。《清平乐》则围绕一个“礼”字设置冲突矛盾,从中窥探赵祯作为“人子、人夫、人父、人君”的情感抉择。剧中,蜜饯果子引发的一系列后果,让仁宗领悟到了“忍”,也让范仲淹笔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章可循。《鹤唳华亭》的导演杨文军认为:“在宋代,士大夫从政也好,克己复礼为仁的儒家思想也好,他们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和谐美感,我觉得都是非常值得现代人去思考和借鉴的。”

  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传欣看来,古装剧对于历史事实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外化于表达上的严谨考究和审美追求,让观众看到传统文化不一样的打开方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在《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中写道:“对规范的追求,对秩序的重视,对儒家经典的再阐释、再造就,是这一时代惹眼的境界与亮色。”她的阐释,为远逸平淡、韵外之致的“宋文化”成为今年古装剧的热门选题做出了生动的学术补充:生机盎然的社会经济、根植现实的道德伦理、淡泊自然的理趣雅致,构成了这一时代的底色和基调。

  在宋文化题材创作的这一波热潮中,各色人物承载的故事讲述与文化传承使命、字里行间透露的处世哲学与骨气品性等,是剧集兼具美学神韵和精神内涵的高层次追求。古装剧集的文化展现离不开故事叙事,抛不开历史逻辑。立足当时的文化背景,不刻意渲染、不过多烘托,由内而外般渗透进人物思想、场景服饰等各个层面,才能在还原复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其特质精髓。

  古装剧应在创作中放大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镜头展现的服饰之美、礼仪之美、语言之美、书法之美,充分呈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学内涵,更彰显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说。

  (本报记者 牛梦笛 本报通讯员 胡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