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科普惠农到地头
“这茬羊肚菌是去年11月份种下去的,从2月下旬开始采摘。这两天,正是采摘季,你们瞧,新鲜着呢!”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希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峻正在温棚里采摘今年的的首茬羊肚菌。
早春时节的青海,草木生发,欣欣向荣。位于西宁市湟中区玉拉村的湟中希志种植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里一队队、一簇簇、一朵朵的羊肚菌穿破土层、升柄展伞,长势喜人。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李峻介绍,“多亏了洒院长团队的技术指导,我们从2017年开始试种,目前已基本掌握羊肚菌种植技术,下一步还想着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带动他们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李峻口中的“洒院长”是青海大学食用菌团队负责人、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青海省科技特派员洒威。这里种植的羊肚菌是正是青海大学食用菌团队实施的《羊肚菌高原设施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近年来,团队一直源源不断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进行生产。
“我们积极协调科研团队和当地的农户,为他们提供安全生产的基础条件。目前我们已成功试种5个品种,在玉拉村我们首次试验品种混播,从出菇率和出菇密度上来看,长势非常好。”洒威告诉记者,青海是野生羊肚菌的分布区之一,气候冷凉,非常适宜种植羊肚菌,且种植效益高。
这天,洒威和他的团队再一次来到温室大棚。“捏一把土,放在手心,看有没有捏出水花,如果有水花,那说明咱们的湿度控制得就很好。”“你们看,菌菇发黑的是9号,略微发黄的是2号,还有纹路细的是3号……”洒威边做技术指导,边小心翼翼地查看羊肚菌的长势情况。
羊肚菌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很高,目前温室大棚内主要通过“微喷”技术增加空气湿度,控制得当,羊肚菌的种植就成功了一半。
除了温度和湿度的把控,成功的另外一半是什么呢?那就是制种。5年前,团队从青海省果洛州玛可河林区等地采集野生羊肚菌子实体,使用孢子及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羊肚菌母种。为进一步驯化培育适合本地区的栽培品种,使用包括常压室温等离子体在内的现代诱变育种技术,边诱变边筛选边示范种植。
目前该团队已成功培育出青菌QJ-2等5个品种。在青海省尖扎县、平安区以及德令哈市等地成功试种,全省种植达500亩,产量在2万斤左右,这为当地的农民群众撑起了一把致富增收“伞”。
统计显示,较蔬菜种植,青海省羊肚菌种植节省人力成本三分之二,单季亩均产300斤,毛利润在3万元人民币左右。
“咱们这里亩产400斤左右,一年种两茬,均价在160元上下。尤其是6月份,由于全国各地气温升高,青海气候冷凉,非常适宜羊肚菌种植,此时的羊肚菌非常稀有,价格自然也很好,主要供给北京、上海以及西宁市的高端海鲜酒店,每天都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是种植蔬菜的2到3倍。”李峻给记者算了一笔羊肚菌的“增收账”。
“种植蔬菜一个棚需要有一个人管理,但种羊肚菌五个棚只需要一个人管理。”在李峻看来,种植羊肚菌劳动成本低、产出率高,但需要多“费点心思”。人工种植羊肚菌过程中,对选种、搭棚、整地、通风、微灌每个环节的要求都十分严格,除此之外,非常省人力。加上羊肚菌是绿色产品,种植过程不需要施肥和打农药,这也是它容易种植的原因所在。
“农业强,农村才能富。我们要把青海的种质资源发挥好,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保障。”洒威说,发展以羊肚菌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食用菌项目,对发展循环农业、提升青海省农业综合效益、助力乡村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