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降息”!降准后LPR首次报价不变,连续15个月按兵不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程维妙)年内降准后首次LPR报价出炉。7月20日,据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披露,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85%,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4.65%,均自2020年4月以来连续保持15个月不变。
市场已有预期。上周四(7月15日),年内首次降准落地,同日央行实施1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未变。“没有MLF降息,LPR利率调降的概率不大。”国泰君安固收团队表示。
从历史数据看,2019年8月LPR形成机制改革后,仅最先两次报价利率,1年期LPR利率连续两次调降5bp。其后,LPR利率几乎是“跟随”基准(MLF)利率做等幅度调整,并没有发生过先降LPR再“倒逼”MLF利率调降的案例。
国泰君安固收团队称,从逻辑上来说,如果没有预期MLF降息,就降了LPR利率,那相当于银行“自己革自己的命”,存贷款息差空间越来越小,传统业务的利润也越压越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过去连续14个月,LPR的点差都没能进一步压缩。
降息比降准的货币政策转向信号也更强。7月13日,央行在国新办举行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本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流动性操作,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分析称,R001(国债逆回购)日成交规模自7月5日起总体位于4万亿元以上,此时若下调MLF利率,连续释放宽松信号,将进一步刺激机构加杠杆行为,增加资金面的脆弱性。
“LPR报价后续需要观察银行体系负债成本改善的累积程度。”王一峰称,测算显示,本次降准带来的130亿元利息支出的节约,对于综合负债成本率直接改善幅度不足1bp。考虑到当前银行体系负债成本压力,以及LPR每次调整的步长为5bp,现阶段尚不足以驱动LPR报价的下调。后续LPR是否下调,主要看各类负债成本管控举措的实施效果,所形成的累积效应的大小。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降准可能不是一次性的。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称,考虑到下半年约有4.15万亿元MLF到期、2021年银行业减费让利规模或会一步提高,以及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有8.9%,高于全球大部分国家,通过降准“奖励”银行向实体让利仍有空间。不过,当美联储开始缩减QE之后,中国央行释放宽松信号就需要更加谨慎一些,需根据资本流动形势相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