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251项任务落地198项 实施率78.9%
2021年3月23日,北京CBD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飞摄
2021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正式成立。图为大数据中心。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刘梅英 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2021年2月20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人才E+”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办公。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20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2020年9月份,国务院先后批复、印发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两区”)相关方案。
8月1日,记者从北京“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截至目前,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98项,实施率78.9%。
“其中包括很多全国首创、首批的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报备即批准’、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私募股权投资份额的转让平台、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的资金池试点等等。”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梅英说。
刘梅英表示,“两区”建设,是园区开放和产业开放的结合,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聚焦科技、金融、数字经济、商务等九大领域,北京“两区”建设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近一年来,首创成果不断涌现,高水平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两区”建设将聚焦“政策+项目+机制”多元发力,加快探索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开放,推动人才、知识产权等要素全环节改革,聚焦重点园区打造类海外环境,谋划系统性改革,形成一批战略性、体系性制度创新安排。
●放宽准入
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落地
北京在科技、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准入率先放宽。如科技领域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允许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金融领域,率先开展资本市场“监管沙箱”,助力金融科技创新。落实金融业开放政策,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持牌支付机构先后获批在京落地展业。医疗领域,全国首家研究型医院加速推进,同时开展第一批10家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工作。教育领域,支持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
制度创新成果也竞速落地。在全国率先实施特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加大对优质主体的培育和支持。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开展“先赋权后转化”模式,全市9家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入选科技部试点。率先开展跨境电商进口医药品试点,逐步扩大进口医药品清单范围,国内首个第三方仓储资质企业获批。
●政策效果
142家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保险试点
多项首创政策支撑作用明显。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优惠、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在全国率先实施,目前,海淀区已有16户企业享受了“两区”税收优惠新政,合计减免金额4亿多元。
全国首创性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首批两单基金份额转让交易实现“零”的突破;北京文化(000802,股吧)企业股权转让平台正式揭牌运营,填补了首都文化资本市场短板。
中关村企业一次性外债登记、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深入实施,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和外汇资金使用效率分别提升近30%和60%。
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出台支持政策,已为142家企业的1660件专利补贴1900万元,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
●聚焦要素
多点建立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
在人才引留方面,出台奖励政策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本市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国际人才。市区两级多点建立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事例频出,办理时限缩短1/3。
知识产权交易方面,依托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审慎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取得新进展,首个项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获批。
资金进出方面,全国首批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池试点和本外币一体化试点,改变人民币和外汇账户双头管理局面,便利跨国公司资金安排。落地中资机构外派员工工资线上结汇便利化试点,办理时间缩短80%。
数据流动方面,成立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线北京数据交易系统,发起成立北京国际数据交易联盟,发布北京数据交易服务指南;开展数据跨境流动试点,研究制定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内部工作指引、申报指南等文件,为开展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和安全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优化服务
各区主动对接重大项目落地
各区充分发挥“两区”政策优势,以优化服务为抓手,主动对接重大项目落地。
如朝阳区实现首单跨境资金池项下的单一币种主账户升级为本外币一体化多币种账户;落地北京市首只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推动朴道征信获批个人征信业务许可,弥补北京市尚无持牌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空白。
海淀区落地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参与首批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昌平区在未来科学城落户国家实验室,推进能源、生命领域深度研究,第一家研究型医院破土动工;大兴区获批全国首家跨省共建共管共享的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创新服务中心建成开园,打造贸易投资新高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定位,实现签约项目183个,总投资额超4200亿元。项目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项目,也包括赋能高端制造的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如世界知名气动元件研发与制造商SMC第一个海外地区总部项目、施耐德电气数字产业示范园项目等,都是全市“两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的重大项目。
SMC是最早一批进入经开区投资的外资企业,随着北京“两区”建设的推进,经开区政策优势更加凸显。“公司注册过程中,开发区以管家式服务为我们提供了协助,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拿到企业名称核准到我们正式拿到企业营业执照,仅用了3个小时。”SMC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结合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需求,不断研发新兴领域新产品,以我们的气动技术助力中国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的IT化和自动化发展,实现高效率的智能制造。”
■ 对话
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梅英:
北京“两区”建设具有双“唯一”叠加优势
在对标国际宽视野下推进“两区”建设
新京报:怎么认识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刘梅英:可以从几个关键词来看北京“两区”建设的意义。
首先是双“唯一”。第一个“唯一”,是全国唯一的“两区”叠加优势。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是产业开放的一种模式,聚焦重点领域在全市范围内没有特定对象的开放模式。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聚焦在特定的区域,但是没有特定的对象,也没有特定领域的一种开放模式。产业开放和园区开放相结合,形成了叠加优势。国务院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两区”政策联动,综合示范区政策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自贸试验区改革具备条件时在中关村(000931,股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实施,并逐步在北京市推广试验,进一步明确联动的模式和优势。
第二个“唯一”,是具有全国唯一的两个自贸试验区叠加优势。北京自贸试验区119.68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此外,中国(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国际机场片区涵盖北京9.97平方公里。北京可以享受两个自贸试验区的政策。
其次是“厚积淀”。从2015年到2017年,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几乎每一轮都有一个方案,2015年开始比较重视业态创新;2019年3.0全面推进方案,开始模式创新,推出多点发力推动“云团式”产业链集群开放的模式;2020年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创新升级。可以说一步一个台阶往前迈进,不断提升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水平。
最后,是“宽视野”,北京是在对标国际的宽视野下推进“两区”的建设。
从目标上看,北京对标国际先进的做法。自由贸易政策常说的“五个便利”(注: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往来自由便利),是国际上自贸港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北京“两区”建设将按照“五个便利”做法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从举措上看,北京对标国际规则和国际优质的资源。比如在“单一窗口”建设方面、境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加速与国际体系的对接。
从重点领域来看,北京也是对标国际前沿趋势,在“两区”建设政策中,北京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金融这类国际上比较热门的发展方向。
重点领域将有突破性的探索和尝试
新京报:北京启动“两区”建设马上就一周年,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目前已经落地198项,这些落地政策有哪些特点?
刘梅英:具体来说,体现在几个“一批”。首先,北京试点了一批新政策。比如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从原先的500万元免税额提高到2000万元。全国首批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在大兴机场线等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
其次,拓宽“一批”准入,北京除了享受自贸试验区相关的外资准入政策,自贸试验区以外同样争取到开放政策,包括在专业服务领域率先在全国获批了专利开放的试点,在通州文化旅游区允许外商投资文艺表演团体等。
第三,打造了“一批”新平台。比如首创性设立了私募股权转让平台,并实现交易零突破。还有全国权威性的金融标准研究平台、国家级的保护测评机构、一站式的多元纠纷解纷中心等。
第四,突破了“一批”制度。比如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推出境外期货职业资格认可机制。推出期货领域对过往资历的认可。
第五,还创新了“一批”机制。比如市场化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京津冀联动机制,政务服务通办机制,政务服务改革联动机制等。
新京报:能否介绍一下北京“两区”建设下一步发展思路?
刘梅英:下一步,我们在一些重点领域将有突破性的探索和尝试。以科技创新为例,下一步的重点是推进国际研发中心、国际孵化机构的引进,特别是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对科技创新从研发、小试、中试到最后的成果转化,全链条地进行改革。
在数字经济领域,北京计划重点做好几个工作。首先,在数字交易方面,在数据交易的服务体系、标准层面要做很多工作;还要打造数字贸易港,推动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这其中包括将推动一些中外企业双向开放,以企业的诉求倒推规则的建立;在数字跨境流动方面,也正按照国家部署在个人数据方面率先进行试点。这些目前是国内非常关注的问题,不仅企业,政府监管也很关注。北京将聚焦在一些领域先有所突破,进一步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总体的发展目标是,要将北京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的标杆。
最后,绿色金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北京下一步将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筹建国际性绿色金融机构、提升绿色交易所能级、探索在“新三板”设立绿色板块、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主承载区等。
新京报:北京“两区”建设还将关注哪些重点?
刘梅英:北京“两区”建设要聚焦两个关键要素,重点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引进。随着北京与国际开放的接轨,知识产权保护从开始创新到成果转化运用都将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将推出一揽子改革行动的举措。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是人才,因此人才也将放在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位置。
北京“两区”建设还将重点发展好两类典型园区,第一类是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将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北京的顺义、大兴、亦庄、海淀四个方位上研究布局不同类型的综合保税区,既有临港式的,也有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的产业型综合保税区。下一步将推出创新发展的一揽子举措。第二类是国际合作产业园。这类产业园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打造类海外环境,通过改革将这类产业园打造成和海外一样的便利,从而吸引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和行业龙头落地。
新京报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