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超预期回落 需密切观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变化
8月11日,央行发布了7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
数据显示,7月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4.9%,创2020年2月以来新低;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3%,增速较前一个月有所下降。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增速超预期回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
分析认为,7月是缴税大月,M1和M2双双回落主要与存款减少有关,也反映银行派生明显收缩。社会融资规模方面,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券和非标拖累显著,体现了治理表外融资的大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居民贷款同比少增,房贷市场调控效果逐渐显现;企业贷款同比多增但结构有所转差,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减弱,需要观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变化。
M1M2增速下降,货币回笼力度增强
具体来看,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2.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04万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47万亿元,同比增长6.1%。当月净投放现金371亿元。
M1增速创下2020年2月以来新低,与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增速放缓有关;M2增速较6月有所下降,则主要是居民存款、非银存款大幅收缩。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13万亿元,同比多减1.21万亿元,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而4月和5月表现为增加。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3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1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00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9576亿元。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905亿元,比上月少增1.04万亿元。在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分析师温彬认为,相比而言,信贷派生能力并不突出。而7月是传统缴税大月,7月财政存款增加600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136亿元,相当于货币回笼力度增强,导致M2增速有所回落。
“M1同比放缓主要是企业经营活动有所降温,同时房地产市场活动降温也是其中影响因素。M2同比回落本质就是存款放缓。”光大银行(601818,股吧)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7月是缴税大月,个人和企业缴税后相应存款会下降;同时国内信贷环境收紧,经济活动放缓,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活跃度有所下降,以及银行表外业务活动继续收缩等影响货币派生能力。整体上,M2同比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
社融超预期回落,新增贷款结构有所变化
初步统计,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较6月11%的增速有所降低;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362亿元,而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表现为比上年同期多增2008亿元。记者注意到,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主要拖累项为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政府债券。
数据显示,7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391亿元,同比少增1830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571亿元,同比多减20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316亿元,同比多减118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820亿元,同比少3639亿元。
在温彬看来,新增社融低于预期,非标压降和政府债券发行偏慢是主要原因。一方面,防风险的政策要求下,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治理持续从严,表外融资继续呈现压降态势。另一方面,新增政府债券不及预期,今年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明显慢于往年。此外,新增表内贷款(人民币+外币贷款)亦有所回落,而直接融资(企业债券+股票)小幅波动,对社融回落的整体影响不大。
人民币贷款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405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974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33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57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93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77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74亿元。
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居民贷款大幅回落,缘于地产调控影响加速显现。企业贷款回落,除地产链拖累外,也与地方债务监管加强、实体需求走弱等有关。票据连续两个月大幅冲量、贷款需求指数回落,也一定程度反映实体需求偏弱。地产调控、债务监管等影响加速显性化,叠加需求走弱带来的融资收缩,或进一步强化信用“收缩”。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部门新增贷款结构有所变化。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4937亿元,同比少增1031亿元,为去年疫情发生以来的次低新增规模;企业短期贷款减少257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减156亿元;票据融资新增1771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792亿元。温彬表示,新增贷款规模多于去年同期水平,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但新增贷款结构体现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所减弱,需要密切观察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