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证券时报记者 卓泳
1月14日,深圳“晒”出了“十三五”期间金融业发展成绩单。与此同时,还发布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安排部署了深圳“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到2025年,深圳金融产业支柱地位和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前列。
在构建金融运行安全区的前提下,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进“金融+”战略,着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助力深圳建设有影响力的全球金融创新中心。
与国际一流金融中心
仍存差距
从深圳的金融综合实力来看,“十三五”时期,深圳金融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20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189.6亿元,按现价计算的“十三五”年均复合增长率约9.5%,占同期全市GDP的比重达15.1%,占服务业的比重达24.4%;金融业实现税收(不含海关代征和证券交易印花税)1472.7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4.2%,居各行业首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为10.2万亿元和6.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2%、16%。总体上看,各领域主要金融指标居于全国大中城市前三位,在2020年9月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深圳位列全球第9位,较2015年9月提升了14位,跻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行列。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深交所2016~2017年连续两年IPO数量超过纳斯达克、纽交所、伦交所、港交所等全球主要交易所,居全球首位;2020年深市股票成交金额162.22万亿元,排名全球第三。截至2020年底,深交所共有上市公司2354家,比2015年增加60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34.19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44.8%。
“十三五”期间,深圳金融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但与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相比,与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体现在,金融体量规模和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提升。与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相比,深圳金融业在市场规模、总部机构、资源聚集、开放程度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金融业增加值只相当于北京、上海约60%,外资法人银行数量约为上海的1/4、北京的1/2,CFA持证人才数量只有北京的1/2、上海的1/3。2018年我国放宽金融业外资持股限制以来,全国8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均落户上海、北京,全国31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户上海。
此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需进一步增强。直接融资比重有待提升,“十三五”期间深圳地区直接融资(含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累计增量约占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的比重为24.7%,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创投风投发展仍存在短板,根据清科统计,2020年深圳本土企业接受股权投资金额只有北京的1/3、上海的1/2;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仍然较大,融资有效满足率偏低,融资成本偏高。
八大任务推进金融业发展
在“十四五”时期,深圳定下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预期性指标。在总体规模上,到“十四五”期末,深圳金融实力、发展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竞争力稳居全球金融中心前列。到2025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6400亿元左右,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16%左右。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总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经营指标全国居前,排名位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前列。
在优化融资结构方面,“十四五”期间直接融资(含企业债券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累计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的比重达到30%;辖区境内外上市公司突破600家。此外,深圳还将有序推进“四大中心”建设,包括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围绕上述目标和发展指标,规划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深圳市金融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相应措施。一是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推进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以市场建设为重点,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三是以创新生态为支撑,优化金融科技创新链条,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四是以跨境创新为特色,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五是以示范引领为目标,健全金融行业规则标准,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六是以服务实体为宗旨,大力推进“金融+”战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七是以科学监管为手段,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建设金融运行安全区。八是以强化服务为基础,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金融中心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