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市公司财报看经济运行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创业板改革释放更
2019年,超过85%的深市公司实现盈利,六成公司利润同比增长,42%的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20%。2019年,深市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320亿元,同比增长3.4%。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实现净利润3565.1亿元、2235.7亿元和51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2.4%和29.1%。
截至4月30日,深市2232家公司中,2150家按时披露了2019年年报,79家因疫情影响延迟披露,并按要求披露了未经审计的主要经营业绩。与此同时,2230家深市公司披露了2020年一季报数据。
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导力量,深市公司2019年的发展整体凸显“稳”的基调,较多领域展现“进”的特征,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态势明显。2020年一季报则显示,深市公司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疫情防控期间表现亮眼的新产业新业态,有望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也将为这类公司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超过85%的公司实现盈利
2019年,深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未包括异常巨亏的*ST盐湖);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实现营收6.5万亿元,5.2万亿元和1.6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7%、10.3%和11.7%,均显著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的营收增速。
2019年,超过85%的深市公司实现盈利,六成公司利润同比增长,42%的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20%。2019年,深市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320亿元,同比增长3.4%。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分别实现净利润3565.1亿元、2235.7亿元和51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2.4%和29.1%。不规范的减值行为明显减少,2019年深市非金融类公司商誉减值总额1035.6亿元,同比下降18.5%。
深市65.4%的公司推出现金分红预案,分红金额2879.5亿元,同比上升10.5%,股利支付率为33.6%。1272家在2017年至2019年连续分红。分红金额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房地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及金融业,分别为332亿元、280.3亿元和267.6亿元。
2019年深市公司股份回购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有649家公司完成回购,共有119家公司正在实施中;回购涉及金额合计739.5亿元。
创业板在创新驱动下展现强劲增长动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加速向创业板聚集,目前创业板公司中,超过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聚集特色突出。
板块设立以来,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左右,不仅远高于2.2%的全社会平均研发水平,也明显高于深市3%左右的整体水平。在创新驱动下,创业板高成长性特色十分明显。数据显示,创业板近五年营业总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9%,三成以上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20%。
新兴产业表现亮眼
2019年,深市公司行业结构性分化明显,新兴产业表现亮眼,制造业整体企稳,新兴制造业增长强劲;第三产业平稳增长,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农业、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基础行业发展稳定。
2019年深市制造业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7.1%,净利润同比下降6.5%,与2018年21.6%的负增长情况相比,降幅明显收窄,呈现企稳向好态势。
从细分行业来看,数量占制造业四成的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等行业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5.4%、26%和24.1%;这三个行业中,战略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到64.6%、76.3%和58.7%,体现出新动能对制造业较强的支撑作用。
有色金属、石油、钢铁、化工等多个传统行业从前期较快增长的高基数中回落,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20%。
2019年,深市第三产业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4%和8.9%,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2019年净利润增速均超过50%;金融和房地产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1%和10.6%。
2019年深市农业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增长2.7倍,其中畜牧业增长3.4倍。采矿和电力等公用事业均保持增长,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0.2%和34.2%。
2019年深市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3924.4亿元,同比增长12.8%,连续三年保持增长。研发支出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60家,其中美的集团、中兴通讯、京东方、比亚迪等8家公司超过50亿元。
2019年深市整体平均研发强度为3.0%,其中研发强度超过10%的公司有291家,占比13.1%。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普遍重视研发投入,2019年研发投入2635.4亿元,较上年增长12.9%,平均研发强度为4.8%,超过深市平均水平。
创业板改革释放更多新动力
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上市公司也受到干扰,深市公司亏损面超过三成,但仍有近四成公司逆势增长。
2020年一季度,深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滑8.1%,净利润同比下滑25.8%,好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6.7%的降幅。在盈利状况方面,深市公司亏损面为33.9%,高于过去3年一季度平均15.2%的水平,有409家公司近3年首亏。
但仍有36.3%的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5.3%的公司净利润增速超过20%。面对疫情,大公司抗风险能力凸显。深市市值前10%的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0.2%,净利润同比增长1%,明显好于深市整体水平。
从行业来看,服务业公司一季度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8.5%,净利润同比下降39.5%,受冲击较大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行业净利润跌幅均超过50%。但是,部分新兴服务业逆势增长,互联网信息服务、多业态零售等细分行业净利润涨幅都在20%以上。
制造业滑坡幅度小于服务业,一季度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9.2%,净利润同比下降22.4%。也有少数细分行业表现亮眼,如在申万三级行业中,半导体材料、医疗器械、电子零部件制造和通信设备等行业的净利润涨幅都在10%以上。此外,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造纸、文体用品制造等行业净利润也实现同比增长。
为了降低和消除疫情的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全力保障和推动企业复产复工。深市复工率超过60%的公司占比由2月中旬的36%大幅提升至3月初的84%,约13%的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未停工停产。
疫情防控期间,基于在线场景的服务业,以及互联网科技赋能的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展现出巨大成长潜力。与之相关联的上市公司,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行势头,分析人士认为,在生产和消费恢复后,这些行业及公司有望率先反弹,带动整体业绩回升。
“一直以来,在传统产业与‘四新’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创业板改革不仅优化发行上市条件,包容更多新兴产业,而且在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基础性制度方面均有突破,将深刻改变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生态,资本市场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将进一步发挥。以往较难得到资本市场支持的创新企业,以及资本市场工具使用率不高的存量公司,将迎来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上述人士表示。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拥有链条最完善的产业体系、规模最大的内需市场,以及最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回旋余地,在创新驱动和改革红利的双重加持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十分明确。事关资本市场发展全局、涉及增量和存量的改革大幕已经开启,可以预期市场生态将进一步优化、枢纽功能将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活力和韧性也必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