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科技 2021-08-12 14:07 的文章

雷菁:为战育人三十年,她甘当那军中红烛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30年前,刚刚毕业的雷菁第一次走上讲台,忐忑不安的她心里只想着“一定要把课上好”;30年后,讲台上的她早已从容不迫,但“一定要把课上好”,为国家军队培育优秀的国防科技尖兵的追求始终不渝。

这些年里,她的学生中不少已经成长为一线部队备战打赢的标兵、科技创新的尖兵,在北斗导航、战略预警等重大任务中做出突出贡献。

雷菁,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八一前夕,她被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荣誉称号。

师之为教在相机诱导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雷菁深以为然。在她看来,每一位军校学员都是栋梁之材,每一块“顽石”都能雕琢成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

《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是雷菁教的第一门课程,这门课因为抽象枯燥的理论,让不少学员和老师望而生畏。如何让抽象的理论更接地气,成了压在雷菁心头上的一块石头。

“如果能简化问题,就能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数学家香农“化复杂为简单”的治学理念给了她极大启发。雷菁开始试着转变授课方式。她提出了一套“趣味教学法”,力求将晦涩的学术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们常感叹:“雷老师的课堂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苏凯峰是一名来自新疆边防部队的基层干部,2007年作为优秀基层干部选派到学校学习。一段时间里,他感到学习非常吃力,心理压力巨大。了解情况后,雷菁找到苏凯峰谈心:“我非常敬佩戍边的战友,你们在边关缺氧不缺精神,希望你在学习中也能发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作为戍边军人的苏凯峰打开了心门。在雷菁的悉心帮助下,苏凯峰顺利完成课题“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在高原边境管控中的应用”,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到昆仑雪域高原,先后参加10余次边境维权、反恐维稳行动,荣立三等功4次。

“雷老师常根据学生的个性,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培养我们。”学员赖恪说,是他的导师雷菁根据自己的特点大胆鼓励他做出研究方向的改变。如今,他已连续发表了5篇SCI论文,其中有两篇论文开创了领域内的首次,获得了审稿人和同行的高度肯定。

“做学问就要事不避难”

尽管与《信息论与编码基础》这门课程打了近30年交道,用“烂熟于心”来形容毫不为过,但雷菁却依然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她觉得,唯有不断增加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和相关技术的前沿性发展,增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为国家和军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为此,雷菁形成了蹲在第一线试验、掌握第一手数据的科研习惯。

2016年深冬,为获取某新型设备的性能数据,雷菁与课题组一道坐上押送设备的货车,辗转十几个小时来到河南一个偏远的基地。试验外场在一个山包上,车辆无法通行,课题组每天都要将设备肩扛手提到山上。年轻人可以干的体力活,雷菁从不缺席。

为了获得更加纯净的有用信号,雷菁白天带着课题组处理和分析前一天采集的信号,晚上趁着试验场电磁干扰小,熬夜采集新的信号。

北方的夜晚非常寒冷,野外也没有取暖设备,呵气成冰。课题组成员刘伟心疼道:“雷教授,您年龄比我们大,先下山休息吧,这里有我们盯着。”雷菁笑道:“不能因为我年龄大又是女同志,就可以享受特权,做学问就要事不避难。”

在雷菁的感染下,课题组提前完成了试验及调研任务。从试验点返回后,雷菁带领课题组趁热打铁,完成了《编码理论及盲识别技术在战场中的应用》教学案例的试点。

“作为军中红烛,我们就是要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为部队培育人才尽心竭力。只有这样,才不负我们身上的戎装和肩扛的使命。”雷菁说。